巴勃罗·聂鲁达( Pablo 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
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04年7月12日出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小镇。自幼丧母,父亲是铁路工人。他两岁时随父迁居智利的考廷省省会特穆哥城,在那儿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17年6月,杰出的捷克作家扬·聂鲁达的一篇小说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为了纪念扬·聂鲁达,不满13岁的他,开始用“巴勃罗·聂鲁达”的笔名在当地报刊上发表文章。翌年,他的诗作也开始问世。1919年和1920年,分别以诗作《理想小夜曲》和《春天的节日》获得当地的文艺竞赛奖,并被选为特穆哥城学生文学协会的主席。1921年,特穆哥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首都圣地亚哥教育学院学习法语。同年以长诗《节日之歌》获全国学联文艺竞赛一等奖。1923年和1924年,相继出版了诗集《黄昏》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引起文坛很大反响时名声鹊起。1924至1927年间,由于他放弃大学学习,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引起父亲不满,中断了他的生活费用。他只能靠打工、翻译维持生活。1927年,经友人帮助,谋得缅甸领事职务,从此跨进外交界,先后任驻阳光、锡兰、雅加达、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塞罗那、马德里领事,驻墨西哥总领事和驻法国大使。此间,从未间断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的诗作。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又获全国文学奖。同年7月参加智利共产党。后由于智利政局发生变化,于1949年逃亡国外,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被选进世界和平理事会,先后到欧洲、美洲、亚洲许多国家访间。1950年因长诗《伐木者,醒来吧》荣获国际和平文学奖金。1951年9月,与苏联作家一起到中国访问,并代表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委员会,把“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授予宋庆龄。1952年8月回国。1957年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1965年应聘为苏联列宁和平奖金委员会委员。1970年被推荐为智利总统后选人,后退出竞选。1973年9月23日,病逝于圣地亚哥。其重要诗作还有:1925年出版的诗集《奇男子的引力》;1926年出版的诗集《戒指》;1933和1935年出版的两卷诗集《在地球居所》;1937年出版的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1945年出版的长诗《马楚·比楚高峰》;1948年出版的长诗《伐木者,醒来吧》;1950年出版的《诗歌总集》;1954年出版的诗集《葡萄园和风》、《要素之歌》;1956年出版的诗集《新要素之歌》;1957年出版的诗集《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1960年出版的诗集《英雄事业的赞歌》;1961年出版的诗集《智利的岩石》;1964年出版的诗集《黑岛杂记》;1966年出版的诗集《鸟的艺术》、《沙漠之家》。另有1974年出版的散文集《我命该出世》和长篇回忆录《我承认,我曾历尽沧桑》。其代表作为长诗《马楚·比楚高峰》、《伐木者,醒来吧》和诗集《诗歌总集》、《葡萄园和风》。
1971年,聂鲁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