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也慈
文/张彩琴
小时侯总觉父亲很严厉,令我望而生畏,弟妹们感觉也都如此。
父亲生来有一张严肃的面庞,从年轻到谢世的照片绝大多数都是紧绷着一张脸,缺乏和蔼可亲之感。翻遍了所有照片仅有一 张面带微笑,于是我将它放大作为遗像,让爸爸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在我们童年时期,父亲从不动手打我们,甚至连吓唬我们时既不举手,也不呵斥,只是一字一句的讲,但每个字都很有分量,很有震慑力。他从不和我们开玩笑,也不逗我们玩,让我们觉得他的脸深邃.严厉.有看不透内涵。因此也让我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怕”的感觉。当我们玩的正疯时,只要听见父亲的声音,便会悄悄溜出门外。细想起来,其一是怕他询问我们的学习,检查作业,提出一些让你费解的问题。其二怕他布置课外作业,他是有布置有检查的,若完不成任务会让你面壁而立.反省错误.闭门思过……
当我们逐渐长大后,都相继离家出门求学,工作。父亲的形象便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梦里,我们在强烈思念母亲的同时也在想念着父亲。但父亲的形象仍然是一位严师,我们回到家里,父亲总是一个教诲接一个教诲,他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等等,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特别是在工作上要求我们尽心尽力,要有吃苦奉献精神,工作要认真,做人要坦诚。那时的我们除了与他交流学习工作,其余共同的话题便寥寥无几。可我们对母亲永远是充满了热情,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常常围着妈妈开怀大笑而惹的父亲不愉快,大声嚷着要我们有话当着他面说。
不知何时,高大威严的父亲变老了,鬓上添了银发,嘴角挂了笑意,话也多了起来,有时故意说笑话逗我们开心,这与当年判若两人。孙辈们的相继出现使他特别开心,他像是要把当年欠儿女的慈爱加倍偿还给孙子,我们的儿女比我们有福气,他们在爷爷奶奶的爱河里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当弟弟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出生后,我们这个三代单传的家更是喜上加喜,爸爸喜在眉梢,乐在心里,激动的夜不能寐欣然提笔做诗三首,以抒发激情。
十多年前母亲走了,当我们被丧母的巨痛折磨的肝肠寸断时,父亲更是悲痛万分,倍受煎熬,在那孤寂的漫漫长夜,他一支烟接着一支烟的吸,灯尽影斜,子夜的闷烟,吸不完的愁苦,吐不尽的熬煎,他经常半夜三更披衣而起,写诗作词抒发对亡妻的怀念和对儿女的思念。曾经有一个冬天,我和弟弟告知父亲我们回家的时间,由于意外的原因归期推后,而当时家里又没有电话联系,这让父亲几乎等了一夜,父亲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看到他当年写的一首小诗:《望儿归》“今晚意不适,村前望子归,夜半十二点,迟迟儿不回。肉菜釜中烹,留做何时用?徘徊深院中,夜静心不宁。”一首不足五十字的小诗让我们泪如泉涌。一段父望儿归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跃然纸上,我仿佛看到了从一个农家小屋到村口,小巷的地面重重叠叠的印满了父亲深深浅浅的脚印。在那寒风刺骨的雪夜,老人踏着厚厚的积雪,反复的徘徊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此时的父亲,心情该是多么的零乱,悲伤,无奈和牵挂。风雪冻木了他的脸,亲情却撕痛着他的心,胸中期盼着的火苗愈来愈弱,儿女归来的希望愈来愈小。茫茫的黑夜万籁俱寂,惟有墙上的挂钟一下一下的敲打着他的心,虽然他早已饥肠辘辘,却他毫无感觉,只是反复的猜测分析着儿女不归的原因,此时空空的世界,空空的院落,寂寞的小屋,昏暗的灯下,一个秉烛而坐的老人心碎的演绎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望儿归。
母亲过早的离去,让父亲将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女孙辈身上,儿孙是他的希望,是他的唯一。记得我们刚办完母亲的丧事,由于精神的打击和身心的疲劳,弟弟病了,高烧不褪,这时的父亲如坐针毡,不吃不喝,只是吸烟叹息,任凭我们怎样劝他,他一句话不说,铁青着一张脸走来走去,房间烟雾缭绕,脚下扔满了烟头,可怜的父亲显得那样的憔悴,那样的无奈,那样的揪心,那样的令人心痛。
妈妈在世时,父亲是粗线条的,妈妈走后,他心细如丝,既当爹又当妈的。每年春节时,是我们家最富生气的时侯,也是爸爸最自豪幸福的时候,常年在外的我和弟妹们带着儿女回到父亲身边。父亲成天乐呵呵的,笑意盖了他的病体,团圆改变了他心灵的孤寂,他不断的逗着孙子孙女,享受着儿孙绕膝下的天伦之乐,他常对孩子们说:
“你们回来了,爷爷的病就好了”。在家里父亲担心我们用惯了城里的暖气而收拾不好炉子,每天晚上定时的,挨个的到我们住的几个房间检查,续火添煤还帮我们封炉子。白天我们走亲访友去了,他细心的管着炉子,不管是中午还是傍晚,只要我们跨进家门,立刻觉得房间里温暖如春,是啊,这暖暖的房间,温馨的氛围,是老爸用心用意营造的,让我们在感受温暖的瞬间也感受到了严父的一颗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