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腊梅
“又见炊烟升起……”儿时的歌谣响起,我仿佛又看到故乡的炊烟。
一日三餐,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腾,飞上屋脊,飞上树梢,盘桓在故乡的上空,散发着草木灰的香味,勾起人的阵阵食欲。疯玩的孩子看见炊烟,一溜烟往家跑,也许还会在灶膛里掏根山芋或者玉米棒。劳作的人们看见炊烟,就会扛着锄头,赤着脚,吧嗒一支香烟,乐呵呵地回家。炊烟就是时间,就是召唤。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门口,甩开嗓门喊:“回家吃饭喽!”
那时候,家长们每年都会为柴禾发愁。年底就会考虑明年去哪座山上砍柴,提前和山里人家约好,交上押金。等到第二年秋天草木枯黄,全家人出动,去山里砍柴,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回家。路途遥远,担子很沉,扁担颤悠悠地,大人们从不嫌累。孩子们也会跟着后面帮衬,一担柴压在我稚嫩的肩上,疼得我龇牙咧嘴。要歇好几次,才能挑回家。
一个家,有柴禾就有人间烟火,就有温暖和人气。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拾柴禾。三五成群的孩子结伴而行,遇上枯枝,小伙伴眼里闪烁着欣喜,纷纷把枯枝往笸箩里塞。拾满一箩,伙伴们就可以在外面嬉闹,捉知了,摸螃蟹捉鱼、泥鳅。运气好的时候,能捉一碗鱼或者泥鳅,晚上母亲就会多煮些饭,可以敞开肚皮饱餐一顿。拾的人很多,常常很难遇上枯枝,我们只好割下柳条或者铲田埂上的草皮,晒干后烧火。田埂上,光秃秃的。山上更是如此,每到秋天,山被砍得像和尚的头。每到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时常发生。
植被破坏,柴禾稀少,价格越来越高。经济再拮据,家家年底还是会备一些粗柴、硬柴,做大事时用。平时生火就用秸秆、稻草、豆梗等,灰多、烟浓,不耐火。
自从国家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后,家乡的面貌巨变。人们做饭不再烧柴,改用电和液化气,炊烟是很难见到了,但田野里绿草如茵,村庄繁花烂漫,山坡上树木丛生。故乡越来越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炊烟难觅,炊烟永远飘荡在我的梦魂深处。
作者简介:毛腊梅,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