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幸福,笔名:紫竹成林。
风筝起源于中国,相传为墨翟“研制三年”而成的木鸟,后经鲁班等改进演变而来,也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等。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得了救兵。但从唐朝开始,风筝不再只用于军事,而逐渐变成玩具,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宠爱。清高鼎在《村居》里这样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以至于朱自清在描写春天时,也不忘写道:“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记得我们小时候,市场上很少能买到风筝,偶尔看到村里有人放风筝,我们就跟着后面跑、看,很是羡慕,有时忍不住就想伸手去拉一下风筝的线,但都会被严词拒绝。有一天,村里有个大孩子在做风筝,我们帮他扫地、洗碗,拍他的马屁,求他让我们看完了做风筝的过程,回家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学着自己做。先弄几根竹片,用菜刀削薄,用细铁丝绑成所需动物形骨架,再用厚纸糊上,用蜡笔画上动物的眼睛、翅膀等,还在后面缀两条细长的纸带。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线,我们就用母亲缝衣服的棉线做了牵引线。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做好了。第二天一早就去河堤上放,当时晴空万里,树梢纹丝不动,显然没有风。我们就拉着线边跑边放,但风筝就是飞不高,像喝醉酒的鸟似的,在我们头顶十来米处的空中栽跟头。我们几个人轮流跑,个个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风筝就是上不了天,惹得其他小伙伴在旁边看我们的笑话。我们回家就将风筝进行了改造,将竹片削得更薄,将细铁丝换成了细尼龙绳,并从裁缝师傅那弄了一大卷又细又结实的缝纫机线,努力减轻风筝自身的重量,并且在父母的指导下对风筝的结构作了调整。下午再放飞时,云层已经遮住了阳光,树梢也变得摇曳多姿起来,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我们再次牵着风筝边跑边放,没想到我们的风筝这回居然飞上了天,我们欢呼雀跃起来,几个人轮流牵线,时而大步奔跑,时而伫足仰望,手中的牵引线或收或放,或紧或松,不断调整着风筝飞翔的高度和姿态。我们高兴地呼朋引伴,向村人特别是其他伙伴们炫耀着自己的成功。虽然由于线不够长,没有大伙伴的风筝飞得那么高,但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之后,我们村几乎每一个小伙伴都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许多年后我们才明白,我们第一放飞没有成功的原因并一定是我们的风筝做的不好,而是当时没有风。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东西,必须借助风力才能在空中漂浮。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空气的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两者间的气压差产生的扬力能够将风筝不断向上托起。
几次放飞之后,我们摸索出许多放飞风筝窍门,譬如放风筝要选在晴天或阴天进行,下雨天是绝对不行的。场地要空旷,没有多少障碍物,以利于奔跑;空中要远离电线和大树,以免将风筝线绊断。最理想的场所是宽阔的防洪大堤和外河大片的滩地,地面平坦,天空旷得连个鸟影也没有,我们可以扯着风筝线向前一路狂奔,同时匀速放送手中的线,身后的风筝便被风吹得缓缓升向空中。常常是选一个微风和煦、暖意融融的星期天,我们十几个小伙伴相约着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登上了外河的防洪大堤,每隔十米一个一道开始放飞,看谁的风筝升得快、飞得高、飞得久,当蝴蝶、老鹰、喜鹊、玉兔、公鸡等各种造型的风筝布满了天空,似一群五彩缤纷的鸟儿在自由翱翔、左右盘旋时,大家的心情也如阳光般璀璨。“老鹰捉公鸡了!”放老鹰风筝的小伙伴忽然将风筝逼近了公鸡风筝,两人的风筝线很快就绞在了一起,突然老鹰风筝的线断了,老鹰头一栽就落到河对岸去了,而公鸡风筝还在高高飘扬,伙伴们开心地笑了,就连老鹰风筝的主人也没有感到惋惜和懊恼,相反有点兴奋和自豪,因为民间曾有断线飘逝的风筝能将一年的病痛和烦恼带走的传说……
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人们常在杭州西湖断桥一带举行风筝比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风筝之都”潍坊每年都要主办国际风筝节,吸引了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在国内,风筝已逐渐形成了北京、天津、潍坊三大流派,但无论哪种流派,都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在南北文化高度交融的今天,放风筝已成为许多人越来越喜欢的运动和游戏之一,而且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般的喜悦和情趣,将我们的身体锻炼得更加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