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居峰
有好多人说,天水今年的季节特别反常,炎热的盛夏过后,没有经过秋天,就直接进入了冬天。
我却觉得,天水今年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在刚刚庆祝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不久,10月17日又迎来了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10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颁奖仪式暨全国散文作家金秋笔会又在天水隆重召开,这不能不说天水2019年的秋天喜事多多,好事连连。
《东方散文》主编憨仲老师为了筹备好这次盛会,提前莅临天水。他在安排好筹备工作后,忙里偷闲想去净土寺、仙人崖游览,我有幸和天水的文友王军红一起充当他和夫人的向导,于10月16日一同驱车前往。
一寺
为了给远道而来的憨仲夫妇创造一个舒适的行程,早早起床把车清洗干净,在迎宾馆接上憨仲夫妇和王军红老师,便朝着净土寺方向驶去。
天气好像特意是为远道而来的贵客转晴的,真可谓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在前段时间的新闻里看到,修了多年的麦积山大道已经竣工,我想用不了多久便可到达目的地。但令人失望的是,车刚过林学院不久,道路变得坎坷不平,泥水遍地,过往的车辆车身上全是泥浆。我们的车行驶了不长时间,前挡风玻璃上溅满了泥浆,心情顿时糟糕透了。我到不是心疼洗车费掏的冤,而是怕这泥泞的路面,一路的颠簸影响了憨仲老师的心情。情不得已,车行至中途改道街子镇,再转道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仙人崖后川,又称曼殊寺。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称“寄骨寺”、“京都寺”。因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为秦州八景之一。净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闻名于当地的“十八罗汉拜文殊”的独特景致。每座罗汉峰形似莲花瓣,十八座绿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拥,显示出“绿海宝莲”的天造奇观。
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不知去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进行重建。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师于此地矢志建寺,历尽艰辛,先后建成了罗汉堂、长寿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金刚殿、观音阁等,现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所有殿宇沿山势而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错落有序,气势恢宏,金碧辉煌。
清代进士吴西川有诗赞道:“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又有人赞曰:“方圆奇峰之美,尽收环抱之内。百里景区灵气,皆蕴净土之中。”
在净土寺的大部分佛像前,都有海正法师的画像,他和佛一样每天享受着众多僧侣和游人的朝拜。对此,我百思不解。但当我一次次来游览净土寺,看到这座只凭民众之力所建的寺院年年都有新变化,而这些巨大变化的最大贡献者就是海正法师时,我幡然醒悟,深深觉得他享受活佛的礼遇当之无愧。
当我们进入主建筑群的第一个寺院时,院内人山人海,有僧侣、居士,还有游人,他们排着长长的队,正在准备接受海正法师的灌顶仪式。有僧侣劝我们前去灌顶,但我们自知是俗人,便一一退出殿外,在欣赏完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之后,便向仙人崖景区进发。
在通往仙人崖的路上,我不停地思考着:道教所宣扬的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目的是教化人们要立德修身,多做好事、善事。而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超度众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对真正的佛教徒来说,灌顶是修行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但对于游人来说,只是为了通过灌顶祈福消灾。虽然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但我觉得,佛祖绝对不会亳无原则地把平安和吉祥,赐予那些“平时不用心,临时抱佛脚”的人。
一崖
我们驱车来到仙人崖,在上山的指示牌前浏览景区的线路。我对憨仲老师说:“上山的道路基本上全是台阶,去仙人湖的路既平又近,是上山还是去仙人湖?”憨仲老师很坚定地说“上山。”憨仲老师在夫人的搀扶下,我们四人沿着台阶向西崖走去。
沿途有健壮的小伙,妙龄的少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一个个喘着粗气,走走停停,当他们看到拄着拐杖而行的憨仲老师时,都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大拇指。我和王老师多次劝憨仲老师,让他歇歇再走,可他除了看到美景便停下来拍照外,基本上没有停歇,一鼓作气走到了西崖。
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因有仙人点灯指路的传说,被认为是仙人集聚之地而得名。仙人崖景区由三座山崖(东崖、西崖、南崖)、五座山峰(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西崖峰)和六所寺庙(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灵应寺)。六所寺庙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下,融汇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有明清殿宇27座,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在仙人崖三崖中,西崖面积最大,佛殿数量最多,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人文、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通常人们把道教的场所称作道观,佛教的场所称为寺院。中国最早崇尚的是儒教和道教,佛教在两汉时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约在公元纪元前后)。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派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以前,我对有些神既在道观中被敬奉为神,又在佛教寺院中尊崇为护法或菩萨这一现象无法理解。如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在道观封为财神,而在寺院被尊为枷蓝;三霄圣母在道观被敬奉为送子娘娘,而在寺院被尊崇为送子菩萨等等。直至今天,在仙人崖的西崖,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仙人崖的西崖有一座庙宇称为三教祠,庙内祀奉着释、道、儒三教圣人,中间为释迦牟尼,左边为老子,右边为孔子,三圣手抚太极图,气氛祥和,其乐融融。我想:从儒、道、佛三家共聚一时开始,就相互争吵不断,甚至把对方指责得一无是处。在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磨合,三教之间在思想、语言、思维表达、艺术等方面相互借鉴,至明清时期才进入“三教合一”时代。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心平气和的坐到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
置身于山巍、崖俊、林密的仙人崖,举目远眺,松涛阵阵,色彩斑斓,层林尽染,顿觉赏心悦目,身旷神怡,颇有身临仙境之感。
我们沿着下山的台阶,经玉皇峰----南崖----千手观音殿,最后到达仙人湖。湖边的燃灯峰酷似麦积山,湖光山影,波光粼粼,相映成辉。只是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验到天水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
我们一行来到停车场,我看了一下微信运动记录,在仙人崖我走了五千多步,对于憨仲老师来说,他肯定比我走的更多。望着这位拖着残疾之躯行走的长者,我佩服之至,感慨万千。
我们原路返回到街子镇,在街子镇上高速,踏上了回迎宾馆的归途。
一拐杖
一提到拐杖,人们都会知道它是一种辅助行走的简单器械。但对《东方散文》的文友们来说,一定会联想到拄着拐杖行走了二十五年的《东方散文》主编憨仲老师。
经李三祥老师介绍,我与憨仲老师结缘已有两三年的时间,由最初是《东方散文》的读者,发展到偶有小作在微信平台发表,后有小作在纸刊上刊登。在平时的聊天中,我和憨仲老师经常相互以本家相称,称兄道弟,倍感亲切。
在一天的游览中,面对这位慈眉善目,平易近人,身残志坚的长者,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蹉跎岁月,虚度光阴,对憨仲老师不仅是赞叹,还有敬佩,更有震撼。
对一个人来说,三十八岁的年龄,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可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使憨仲老师昏迷了整整五天五夜,闯过鬼门关的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从此,落下半身不遂残疾的他,整天与拐杖为伍,在拐杖的陪伴下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他把他的人生演绎到极致,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限,创造出了常人都难以创造的无数人间奇迹。
在金钱至上的今天,大部分人追逐的是经济效益,加之微信等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读书看报者更是寥寥无几,有好多官办的报刊都举步维艰,而他却与社长刘云龙于2017年创办了《东方散文》杂志,聚集了许多国内外的知名作家,每年举办至少两次笔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其影响之大,效果之好,可谓是盛况空前,收获颇多。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正常人来说,能做到其中一件已经就不错了,而能做到两件者更如凤毛麟角。可憨仲老师不仅这两件事都做到了,而且还实现了著万卷书的目标。
有志者事竟成。憨仲老师拖着病残之躯,博览群书,在挖掘古齐国文化的同时,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及16个省市、50多个地市、300多个县区,先后创作出版了《远逝的乡歌》《故乡的情思》《乡野的颤音》《乡间的和弦》等多部乡土著作,《马氏三兄弟》《腥气地》《天意》《爱无定位》等多部文学著作,三部曲大型历史文化散文《泱泱齐风》(上下卷),《天齐高风》(上下卷),《天齐雄风》(上下卷)。他的文章多次被收录于《中华当代散文大观》《百家优秀散文集》《中国报告文学选》《往日情怀》《希望的田野》《跨世纪风采》《星光灿烂》《父母恩深》《跨世纪新诗选》等文集。
苦辛人天不负。憨仲老师用他的如椽之笔,大力弘扬着齐鲁大地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获得了著名乡土作家桂冠,市、区两级政府“自强模范”称号,曾两度荣获中国散文精英奖,荣立建设淄博二等功。在淄博文艺界称憨仲老师为“淄博的赵树理”和“中国的保尔”。憨仲老师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社总编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席、淄博市残文联副主席、淄博市残作协主席、张店区残文联主席、美国北美文艺社理事、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这诸多的荣誉和职务,就是对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
《东方散文》是作家成长的摇篮。憨仲老师作为杂志的主编,十二年来始终坚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宗旨,为全国各地的文友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培养造就出一大批的优秀作家,从签约作家中已经走出了5名国家级作协会员,30多名省级作协会员。《东方散文》越办越好,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我觉得这话一点不假,并在憨仲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如果没有憨仲老师妻子二十五年的不离不弃,精心照顾,也就没有憨仲老师的今天。如果说拐杖是憨仲老师的白银搭档,那么他的妻子就一定是他的黄金搭档。我们在向憨仲老师致敬的同时,更应该向憨仲老师的妻子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着。经过一天的旅行,他们三个已经进入梦乡。车内正在播放着衡越的《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这首歌我已经听了无数遍,以往听只是为了消磨行程中的无聊,而今天我才算是真正用心去听,细细去品,心领神会了歌词中的真正内涵。我觉得这首歌是专门为憨仲老师量身定做的,就让我们共同唱着这首歌,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每一天呦每一年
急匆匆的往前赶
哭了倦了累了你可千万别为难
是路它就免不了有沟沟坎坎
就看你怎么去闯
怎么去闯每一关
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千难万险脚下踩
啥也难不倒咱
只要你的心中有情有爱
风里走 雨里钻
刀山雪岭也敢攀 也敢攀
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苦辣酸咸全咽下
啥也难不倒咱
只要你的心中有情有爱
天也蓝 地也宽
再苦再累心也甜 心也甜
......
作者简介:石居峰,男,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网名自由飞翔。闲时记述陈年往事,权作消遣。有小作散见于报刊及有关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