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那些细微和奇妙的不同之处|香港国际电影节一瞥

时间:2020-10-18 18:24:40    来源:

曹雪菲 影评练习册
这次很感谢学校可以准许几天假期,得以去香港电影节感受艺术。在参加过浙江青年电影节、上影节等各种电影活动后,一直想去其他地方感受下电影氛围。此前在泰国游玩时也游览过它的艺术影院了,但还未能赶上它的电影活动。这次来到香港,感受了与大陆有细微差异和奇妙之处。

在去之前,已经看到各方媒体发的朋友圈和推文了。看到许多媒体方已参加了众投会和一些讲座。在先前的电影节有幸拿到了媒体证去参与这些会议。不过此次由于申请过晚就直接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去参与观影了。

香港的生活方式比较接近西方,不太亲近大陆。因此在购票以及电影节线上查看上不是非常方便。网络购票必须在电脑官网上查看每一家电影院,并且要填写寄送地点资料等等。脱离了阿里天下的地区实在不便。因此每当北影节、上影节的观众吐槽淘票票垃圾抢票系统经常故障时,其实可以回头想想其他地区的购票模式,更加复杂。但是没有什么是万能的阿里云不能做到的,通过淘宝店铺,我顺利便捷地买到了电影票。在现场有取票点,观影的票也便捷地都取了出来。(淘宝店主还会帮你计算好间隔时长,写清楚地理位置和交通方式。)

电影节的影院也分许多家。由于我待的时间较短,主要是在湾仔的香港艺术中心和九龙的The Grand Cinema往返。恰巧幸运,在之前去香港的时候,只在旺角、铜锣湾等商区附近娱乐,其实并没有接触到香港的艺术文化活动。这一次住在皇后大道上,依山傍海,离轩尼诗道和香港艺术中心、博览会非常近。感受到了除拥挤、窒息的商区以外的香港。

香港艺术中心是个不错的艺术场所。在历史介绍走廊里,介绍到了艺术中心的创始人,以及该艺术馆的理念、展览范围。不同于上海的艺术馆的是,这个艺术中心艺术范围很广,不同于大上海,每个艺术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当代艺术馆和昊美术馆、龙美术馆、上海电影资料馆等等差别就比较大)。香港艺术中心则确实包罗万象。香港电影节的场所之一在艺术中心的地下层,有一个小小的影厅,用以观摩艺术片。而楼上则有戏剧舞台、画室、作品陈列,在往上有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展区,14楼则是德国艺术区,还有德国艺术资料馆。甚至在展馆的卫生间里,也贴了艺术墙纸,并在墙上以艺术展览的文字介绍形式呈现。艺术中心的对面就是香港演艺学院。侧边则是会展中心、金融大楼。

在电影选片上,本届HKIFF非常面面俱到了。既有热门新片,也有香港本土的老片重映。更吸引我的是,在艺术性上它做得很好。选取了一些过去东欧、南美等地区的优秀冷门影片,以及本世纪的东南亚、印度地区的冷门影片。在文化切口上,它做得更加全面。个人非常感兴趣的有日本cult片导演的电影,以及一些菲律宾的艺术影片。但是比较可惜,自己去的那几天刚好都没有排片。

但仍然有幸在万难之中看到了几部自己想看的影片。由于个人喜好问题,避开了热门影片。我观看的是盖伊马丁的实验拼贴电影《绿雾》、伊尔蒂科·茵叶蒂的八十年代的新浪潮风格的影片《我的二十世纪》、《成人动画片精选》、阿根廷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的《沼泽》,和一部香港新锐导演的常规故事片《以青春的名义》。

盖伊·马丁的《绿雾》虽然看上去实验、拼贴、情怀,但其实并不值得称赞。在拼贴已经成为固定形式后,这部片的内容也没有太大创新,元叙事的层层嵌套也落入窠臼。整部影片剥去外壳其实讲的仍是一个好莱坞式的爱情故事。但作为命题作文献礼仍可以持轻松心态观看。只是见豆瓣上许多人称赞不绝,觉得有些过了。

《我的二十世纪》是一部内容饱满、风格跳跃、奇幻的带有东欧新浪潮影子的电影,但看完后绝想不到导演就是去年柏林金熊奖《肉与灵》的那位。风格出入很大。前作《我的二十世纪》艺术手法和内涵上远高于《肉与灵》。可见当代三大电影节口味都趋于平庸。

在赶场去《成人动画精选》时,恰好走在轩尼诗道那条夜街上。香港的情色迷人的氛围还是很易显露的。进到电影院,“未满十八岁不得入内”的分级告示赫然而见。但坐下来,观看这些精选,才颇为失望。这些作品大多把“性”和 “暴力”当做创作的所有动力去呈现,显而易见的反情色反暴力的主题甩在银幕上。其手法也全是“从嘴巴、耳朵、肚子、性器官里吐出来”,“阿莫多瓦式的变大、缩小、异装癖”。可见不管是创意形式还是内容主题上都很平庸。片尾字幕都揭示的是各国的电影学院、艺术学院创作出的作品,造诣上远不如六十年代。

除了匈牙利的那部《我的二十世纪》,最令人惊喜的是南美的这部《沼泽》。这场放映时恰逢在研究阿根廷电影的国外讲师的映前介绍,她提及了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在南美电影中的重要性。仍然是通过细腻的环境音去呈现自然生活状态,没有戏剧性张力,生活流电影。而每个地区的生活状态是大相径庭的。在热带地区,湿热的雨林、雷声、泥巴自然使得人们处于一种接近原始的关系中。没有繁文缛节的教条、生活在随意中争吵、嬉闹。

其实在自己本次观影中,虽量小,但可寻到文艺、艺术电影的脉络踪迹。拼贴电影代表了上世纪的流行的实验手法,而匈牙利那位女导演从东欧新浪潮的风格到今年冷淡系的《肉与灵》则暗示了艺术浪潮的风格转型。其中观看的《以青春的名义》则代表了当今流行的文艺片风格,揭示人际关系、社会问题(这点不论是欧美还是大陆港台都类似,按杨超导演的分类来说就是软类型片);令人惊喜的《沼泽》则通过对环境场面、声音的自然捕捉获得较好的口碑,第三世界地区异军突起。2001年的电影也可分在新世纪影片里。这里我仅凭个人感受胡乱猜测下,如果说艺术电影还想有什么突破,可能更多的是在自然感知上下功夫了。尤其是第三世界地区的电影,给已经规训好了的欧美审美范式打开了另一扇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