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在外久了吧,忽忆起故乡来。思忆极了,就觉得自己是处在了寒风里,仿佛满鼻满身都是鲈鱼的味道。
真是----
忽觉秋风起,
夜里思故乡。
但念鲈鱼美,
无菜饭亦香!
说是西晋的文学家、书法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今苏州)人。因其出身江左望族,父亲又是三国时吴国的大鸿胪。后人追慕叹赏他那潇洒的风神、充满灵气的艺术个性和由此演绎的弥漫着魏晋风度的千古佳话。
宋时,吴江城北有座垂虹桥,桥不远处有一“三高祠”,纪念着三位高士。张翰就位列其中!
吴国灭亡后,作为战败方的吴国贵族受到沉重打击。西晋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将江左著姓子弟召至京师,给予官职。随着华亭“二陆”的成功,一时间,江左望族子弟纷纷赴京——洛阳。
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阳春三月,微风习习,杨柳依依,鸟雀啁啁,姑苏城内一片春意浓浓。这一天,张翰与众多好友夹杂在踏青游春的人流中,信步慢行在阊门外。一路之上,他们吟诗诵文,饮酒畅谈,修然得意,胜似闲庭信步。一行人,个个俊逸潇洒,尽显风流体态,引得行人频频回首。突然,飘来一阵悠扬的琴声,众人驻足倾听,那琴声如泣如诉,竟然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广陵散!”张翰禁不住叫出了声来,嵇中散已逝,还有何人能弹得如此绝妙的《广陵散》呢!循声望去,琴声发自一艘停泊在护城河的官船。
张翰自幼学琴,曾遍访姑苏名家。他独自快步走向官船,只见一人正独坐船头操琴,那人相貌清奇,高冠峨带,衣袖飘飘,儒雅风流,见有人伫立船前,停琴抬头,四目相对,似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忙请张翰上船,入舱分宾主坐下。彼此互通名姓。原来此人是会稽名士贺循,和张翰一样,都是江左望族。这次是应陆机的推荐,赴京任职。两人谈琴论道,相见恨晚。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船要启航。贺循要与张翰告辞,张翰说:“我朋友顾荣在京为官,早想去洛阳会他。贺兄正好此去洛阳,能否搭船同去?”贺循大喜,正愁一路无知音,于是张翰也不辞家人,就这样和友人同船去了京师。
其实,张翰是个极其放浪的人。他本无意功名,竟到洛阳做了几年官,自觉很不适应。
时值“八王之乱”初起,齐王对他有笼络之意,他就预感到不可久留于这是非之地了。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着“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乎”的壮语,就驾船回家了!
他的这种豪达之举,后来在唐宋诗词被当做“秋风鲈脍”和“莼羹鲈脍”的典故,而被常常提起。辛弃疾的著名词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就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秋风一起,顿思家园,毅然决然地回到故乡,怕只有季鹰这位放浪至极的古人能够做到了。而,现代的我等,怕只有安等放假了?
这可是万万不行的啊!
祝:在外的游子,一帆风顺,事业步步高升,切记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