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尚龙
1.
这些天,我陪爸妈来到欧洲度假,欧洲的节奏很慢,不像在北京,人总容易焦虑。安静时,我时常会想起自己在最形单影只时在教室里思考未来的场景。
那是段看起来完全没有未来的日子,好在,自己却逼迫着自己相信未来。
我曾把这些故事写进书里,也曾讲给身边人听,讲来讲去,也就不讲了。这些年,我总会遇到一些陌生人,但如果恰好,聊到那段岁月,我每每喝上一杯酒,要么当段子讲,要么简单说上一句:好在都过去了。
这次在欧洲,和几个希腊小伙伴聊到文化差异,他们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北京这座城市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住在地下室,我又脱口而出,这有什么奇怪,我也曾经住过八平米的单间。
他们问为什么,我刚准备长篇大论,又习惯性收了回来,开玩笑说:我想感受一下浴室改造的房间,看会不会晚上突然飙水。
却没想到,父亲接下来了这段话,说:你那段日子真的不容易。
这句话之后,就讲完了我那时的故事。希腊朋友很唏嘘,但很快又切换到了下一个话题,嘻嘻哈哈度过了一个夜晚。
我喝了好几杯酒,晃晃悠悠在雅典的街头,再次想起那段时光,恍如隔世。父亲也没多说话,给我击了个掌,回到房间,睡了。
我坐在马路边,许多曾经遗忘的故事,忽然浮现在眼前。
那些自己最难忘的故事,多久都没人听过了呢?
2.
这些年我一直劝告身边的朋友:请相信,没有人喜欢听你悲惨的故事,也很少会有人真正的感你的同身你的受。
就算听完了别人那悲惨的故事为你感叹一会儿,接下来,人们也都会进入自己的生活过着自己的日子。许多关于自己惨痛的、悲凉的,那些你认为有血有肉、有伤有痛的故事,在一遍又一遍陈述后,总会让讲述者变成祥林嫂,最后让故事一文不值。
懂你的人,自然明白你说的故事,自然会感同身受,你不需要多说;不懂你的,你所有的痛苦,都会成为他饭桌上的谈资和段子,何必呢。
不要觉得人性太恶,其实很多时候,只不过因为别人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么厚重的故事,不知道应该用哪句话接在这厚重故事的后面。
这些年,一些读者读了我的书后,都会在后台跟我长篇大论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些关于家庭破碎的,有些关于离婚分财产的,有些关于疾病死亡的,有些关于生活绝望的……
一开始我经常回复,后来我逐渐不回复了,不是因为我愿意高高在上,相反,我是因为太感同身受,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回复那些悲不自胜的叙述。
相反,我越来越愿意回复那些获得些成就者的评论,那些考上研究生的,那些找到好工作,那些走入婚姻殿堂的,那些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因为我知道,一句恭喜,就可以分享他的喜悦,一句谢谢,就能亲如家人。
如果可能,会在某个相见的日子,分享他曾经失落的瞬间,那样的瞬间,更容易说点什么,是的,开心的说点什么,其余的叙述,对比起这种表述,似乎总觉得有些矫情、有点不堪一击。
其实可以理解,就好比一个人,一遍又一遍讲述着自己惨痛的童年,一遍又一遍叙述着自己难忘的青春,一遍又一遍唠叨着自己的过去,一开始听还觉得有趣,可久了呢?
3.
所以,许多自己的不如意,除非遇到真正懂自己的人,要不,就别再说了。说多了,反而失去了故事的本色,失去的生命的温度。
我们都很难把握讲述和抱怨的边界,就好比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沉重的经历分享给别人,别人是会感同身受还是会一笑而过那样。
但慢慢的,我们都会明白,后者一定偏多。
于是我们也会慢慢懂得,成长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承认世界上越来越少的人懂得自己,你更需要学会把那些故事埋在心里,浇灌滋养,直到有一天,让这些东西深根发芽,古木参天。
会有一天我们明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懂自己。
我曾在最痛苦的时候,写信给了许多人,我很幸运,竟然有一位老师回复了我,至今我很感谢,我也把他写过的一段话分享给你:
成长,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人懂得自己。但同时意味着,你开始越来越懂得自己,越来越明白如何和自己相处。
有些话不用一直说,有些故事不用一直讲,因为有些人一直懂,有些人一直在。
不懂的人,说得越多,越容易露怯;懂的人,不用说,他都明白。
另外,这位老师还曾分享过一个理论,如果不介意,我也一并分享给你:
让自己变强,懂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