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心口不一,是一种病吗?

时间:2020-10-18 15:26:10    来源:
原创:高原麦客
 
最近只要有时间,我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心口不一,到底是不是自己致命缺陷?”是否内心深处,一直就存在两套行事的方式。一种是为了装点门面,在人前做出一副谦逊进取的样子,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制造个人影响力。一种是本性毕露,在现实面前弱不禁风,也会焦虑抱怨,被情绪牵着鼻子,一次次伤害自己,也伤害周围的人。
 
前一段时间,通读瑞.达利欧《原则》,才明白,人所有的行事,都可以放到一个框架之中。按照目标、问题、诊断、方案、践行五步原则,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最终形成一个正向的自我反馈和不断成长的机制。如果把人放到那个框架中,人无非就是一台机器,出现问题,也不过是机械故障,一定是那个零件有问题,拆了更换个新的配件,重新启动,继续运转。
 
可如果要用到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碰到同样的问题,就好像全然不知所措,所有的道理突然间没有一个好使,正如书上说的“明白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别人面前讲起道理一套一套,讲到激动处,连自己也会感动的一塌糊涂。而面对家人,或者面对自己时,大脑却常常一片空白,就好像那些书是白看的,那些道理或者原则只有说教的作用。顷刻间,自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理智,甚至会丢弃做人的基本素养,顷刻间变成一个陌生的人。
 
跟着笑来老师的节奏一路小跑,也知道自己是活在未来的人,不能抱怨这个世界。自己在乎的是长期的成长,而不是短期的成功。可是每当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每当看见身边有人成功的时候,或者别人拥有巨额财富的时候,都会止不住开始抱怨。那样的好事为什么不降临到自己身上?凭什么他短短几个月就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成就自己,而自己花去一年的时间,依然原地踏步?就会不断的别人身上找出许多毛病,以此证明自己的好,而别人的不好。
 
就好像昨天对小新的谆谆教导,教导他要融入集体,教导他为自己打两份工,一份为了工作,一份打磨自己。教导他要抛开对同事和领导的成见,做一个不抱怨的人。教导他想要获得发言权,先学会默默的成长。教导他做一个谦逊的人,并时刻保持开放的状态。过后,忍不住苦笑,自己问自己“你配吗?”
 
所谓的忠诚在自己身上是全然看不见的,因为安于现状,在无法上升更高的层次而心生嫉恨。为了成长自己,有意无意疏远一个集体。所谓的并联,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存在,用平庸的眼光看世界,用平庸的方式做事,只不过为了打发日子罢了。处处争高论低,生怕别人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所谓的谦逊,只不过是一种卑躬屈膝的讨好。能活到现在这个样子,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看似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只是为了把儿子紧紧攥在手里,让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就是想打造一个无限接近自己的模板。看似为了儿子有一份依托感,一份安全感,只不过让他在自己的监控之下,成为那个被自己输入程序的机器,他每一步,必须做出相应的反馈。看似通过写作来激励儿子的斗志,只不过是为了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感,“看,我有多优秀?”
 
有一次,和几位朋友交流怎样教育孩子。有一位朋友的话至今记忆犹新。她说:“教育孩子,不是一种压制、不是一种监视、不是一种封堵,更不是一种苛求雷同。而是一种开放,一种信任,一种疏导,一种激发。”和别人谈论家庭教育头头是道,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多么失败和无能。武志红在心理学科中,有个形象的比喻“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容器,容纳、看见、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反观自己,除了一种功利性的目的,还能剩下什么?
 
今天再次翻开《穷查理宝典》,希望从中发现自己投资上的误判。书上有一条祖母的规矩,她说“你们必须先吃完胡萝卜,然后才能吃甜点。”放在投资的领域。就是应该先掌握基础的学科,数学,分析学、统计学、概率论、会计学、心理学等学科,最后才有资格投资。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看过不下三遍,里边的核心思想,早已经刻在脑门上。也知道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渴望短期成功的人,一般都会输的很惨。投资的核心是,不能全部押上。投资不是冒险,而是避险,是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经济活动。不懂不投,如果要投,必须在投资以前,完成那个领域80%的知识汲取。
 
反思自己所有投资行为,用四个字概括“追涨杀跌”再确切不过。说好了不看K线,不看大盘,认同周期性的不确定,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因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查理.芒格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训诫,“好奇心害死猫”。身不由己,最后被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牵着,一路向前。所有的投资现在看来,没有半点的技术含量,而更像是一次次的豪赌。
 
很多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坏情绪,意识里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幻觉,实际情况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但无法压制最初的难受,就好像不自觉的在心里打了个“死结”,真的过不去了。那种长时间深陷痛苦中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人。现在想想,完全就是自己与自己一种无效的撕扯,平白无故,甚至毫无意义。
 
所有的理性只有在理性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看起来襟怀坦荡。而那个发飙的人,就好像和自己毫无关系。它是魔鬼的化身,只是过来制造一些临时的混乱。有时候明明嘴里谦逊仁义,可一转身却摸出一把刀子来。嘴里说着:“这不是我干的,与我没有关系。”心里却想着,如何满足自己洪水猛兽般的欲望。
 
心口不一,永远是一种无法抹去的伤痛,就像一套铠甲,穿的太久,它已经深深的嵌入身体,要想去掉,非得伤筋动骨不可。瑞达.利欧说,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一种是潜意识的,有沟壑难平的欲望、不讲规则,强调个性,自恋、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渴望及时得到满足。一种是理性的,有清晰的目标,知道积累,懂得长期,自律,不受外界的干扰,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
 
就像两种僵持不下的力量,有对立,也有妥协。
 
一直觉得心口不一,是一种病,得治。也许人的修为和成长,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获取,有时也是一种放下。去掉表面那些毫无用处的光环,去掉生命里那些原始的冲动,去掉自己的中心化,在心里设一个容器,把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装起来,用爱慢慢的消融,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新的链接,最终让所有人都能彼此接住。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