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可怕的事

时间:2020-10-18 18:51:51    来源:
一直想去莫高窟,又不敢去,很怕。
 
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为,此莫高窟并非彼莫高窟。彼莫高窟被毁了,毁它的人是我本家,叫王圆箓,职业道士。
 
1900年,无意中,王道士发现藏经洞,自此,莫高窟问世了,尘封的6万卷敦煌文物问世了,劫难也来了——此后二十多年里,洞中四万多件无价之宝被劫,流往国外。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500两银子,骗了王圆箓,掠走稀世珍宝1万余件。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了,他来迟了,就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抽筋扒皮,如今的莫高窟只剩个壳,其实连一个壳都没有。
 
我的这个本家没文化。没文化,真可怕。
 
前晚,去月牙湖边散步,途径一个城门口,路灯下,好多人围着,走近了,原来是一个玉摊,卖玉的小伙圆胖敦实,模样似我。
 
但大家围着的并不是他,而是一个留着小平头的买家,约摸50左右的年纪。
 
围着的人大都佩着玉,脖上挂着,腕上套着,指上戴着,掌心搓着,而他并不戴玉,只是娓娓谈玉,谈玉的种类、辨别、雕刻、把玩,头头是道,那风范颇似马未都。高手在民间,我驻了足,静静地听。
 
黑暗里,一秃顶老头手上一个串串,脱下来向亮处伸过来,问他:“您帮我看看,这料子怎么样?”他却不接,笑着说:“听声音,这是南红吧!”秃顶老头缩回了手,赞道:“您这经验,一定能买到好货,捡了不少漏吧?”他又笑了:“年轻时倒是能捡到漏,可惜我那时学费没交够,还没今天的这经验。现在有经验了,却很难捡到漏了。以前,人没文化的多,得了宝贝大都识不得,几百元就是他最高的心理价位了。现在呢,后代有文化了,识得一点,上网一查,心里就更有数了。”
 
他这话说的也不假,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普及化、终身化、跨界化。在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变得有文化了,况且,有百度在手,千万问题不愁。
 
然而,这种“碎片化”的吸纳方式,能带来真的文化吗?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没文化的时代。
 
北京城,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要重新规划。苏联老大哥建议,行政中心要放在旧城,拆除旧城城墙和牌楼,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北京城。
 
吴晗,是位历史学家,很有文化,但他却极力主张拆除旧城,扩建新城。郭沫若,更有文化,但也大力支持拆除城墙。梁思成反对,被批斗,林徽因被气得大病,且一病不起。
 
不仅北京,全国都在拆墙,不仅如此,连故宫也险遭改建。
 
改建部分计划如下:宫殿建筑大肆清除,将70%以上的面积园林化。在故宫内部建设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并将文华殿、武英殿改造成娱乐场所。更有建议,将金銮殿上的皇帝宝座拆除,代以巍峨的工农兵塑像。
 
这些计划后来未能实施,幸好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反对,这才救了大半个故宫。
 
难怪林徽因在临终前曾痛苦地说:“如果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将来一定会后悔”。
 
这句话,如今应验了,政府开始修缮历史遗迹了,被拆的城墙复建了,被刨的古墓重堆了,被砸的雕塑又水泥修补了,然而,一切都于事无补,文明,毁了就是毁了。
 
有文化的人做没文化的事,更可怕。
 
如今,在这个有文化的年代,依然做着没文化的事。
 
首先是拆真老街,建假古镇。
 
古迹,修复得越多越好;年代,标榜得越久越好;修复,规模越大越好;形制,规格越高越好;整体布局,越完整越好……
 
古城还在,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如大同、聊城。古城不在,也可凭空重建,如台儿庄古城。古城在,但规模小,真城外再造假古城,如凤凰、大理。
 
中国的古镇的形成大多无非三个字。“拆”,拆了真的,因为真的太破旧太小家子气;“建”,建仿古街区,复建不存在的古建筑、力争高大上;“迁”,大规模集中搬迁古城居民。
 
经过一番复建修葺,古镇成了旅游参观的项目,原居民没了,老酸奶,烤鸭肠来了。房子,只有住了人,才会有鲜活的生命气息,传统生活方式的美,才可以自然地氤氲弥漫。现在,连居住生活的功能都被剥离了,这还叫古镇吗?
 
究竟是何原因,才造成了这种“重建古城”现象的泛滥?还赎与补救的心理?对现代化城市的审美疲劳?文化不自信?权力与金钱合谋?不敢说。
 
与之相应,农村也开展了小城镇建设。“依依墟里烟”的村子没了,“鸡鸣桑树颠”的景象没了,“复得返自然”的惬意没了。代之以整齐划一的小楼,偏又没人住,农村成了鬼村。
 
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目光所及,几乎到处都是所谓标准化、时尚化、高度雷同化的环境和生活。
 
这究竟是什么惹的祸,有文化还是没文化?
 
近段时间以来,统一招牌行动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展开。
 
据说,这是美化市容,规范管理。
 
提起招牌,我往往会想起酒旗。
 
酒旗,又叫"酒帘"、"望子"。酒市悬旗的目的,无非是招徕顾客。
 
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唐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这是明代唐伯虎的诗。这些景象真是绝美。
 
招牌,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载体。
 
招牌,是城市街道“烟火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有多种,有简洁之美、有繁华之美,而商业街区就应当以繁华为美,若非要将繁荣之美改成简洁之美,是否协调?
 
招牌管理应当尊重个性,彰显个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整齐划一,统一服饰,这是否为形式主义?
 
我又想起了近期较火的一个新闻,即全国多地全面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这是个好事。最起码初衷是好的。但是反对的呼声却不少。主要理由是起洋名怪名是不自信的表现,而改名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其实,无论起洋名还是改洋名,和自不自信其实无关,和没文化反而关系密切。
 
拉德芳斯、塞纳丽舍、欧洲城、凯悦天琴、罗托鲁拉小镇、玛斯兰德、鲁佩特庄园、景枫KINGMO、德盈young、BackBay贝克湾、蓝岸Live,这是南京部分楼盘的名称,怎么样,看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
 
这些名字啥意思,大家未必懂,也不求懂,只要看起来高大上就OK了。
 
而中国传统的起名却很讲究,也很有韵味。“朝闻”,志在探索人生真理,取自《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邦彦”,取自《诗经》中“邦之彦兮”,意为“国家栋梁”。“琢成”,化用《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一语,寄寓父母的心愿——经过雕琢,终成大器。“恨水”,取自李煜的《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意为时间如流水,要惜时。
 
可是,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有几人懂?且莫说为地名命名者不懂,就算起个蕴涵传统文化的名字,又有几人懂得欣赏?
 
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知音少,在如今,有点沉淀、需要深思的一些事物,也往往很难受欢迎,诸如下面一段文字,来自陈村的小说《从前》:
 
“星期三黄昏,下雨。我去了。
 
我躲在伞下,慢慢地走着。离家是五点三刻,用这个速度走,最多耗不了二十分钟。我希望六点十分到六点一刻之间敲她家的门。
 
碰上一个问路的,说着广东普通话。我尽量详细地告诉了他,他大概听懂了,没道谢就走了。我不在意。
 
马路湿漉漉的,行人很少。我想,其实我早该找她。我们同学三年,竟极少说话。见面也不打招呼。即使这样,还有人编出种种故事。我并不怕流言,但有心理障碍。我觉得,不接触是自然的。尽管这三年中学并未教我多少知识,我依然留恋。我为她而留恋。”
 
如此美的文字下,下面只跟了四句留言,其中一句是:您的文字让我睡的安稳,就是看一个字儿就困,读了半个月没看完。
 
而下面几段肉麻的煽情文字,追捧者却甚多: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无法安宁。”“可遇不可求的事,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这文字来自当红作家冯唐,他应时而生。
 
对此,王朔看得很透:“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看不出来你就乐乐。”
 
看腻了主流作家的严肃文字,稍看一下冯唐,自然畅快,但人得清醒,活得明白,冯唐看多了,就觉得腻乎,一辈子都在往下三寸那里挪。胡诌几句荒唐话讨女孩子欢心,说几句生冷的文艺范儿台词,逗几句冷不丁的小幽默,大伙儿围在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呼吸冒着精赤的热气,互相呵呵。读的时候特爽,读完了却什么都没留下。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看冯唐的东西我是真乐了,但是更深的东西我真没看出来。一定是我拿书的角度不对……”
 
“抱一抱那个抱一抱,看着那个月亮它笑弯了腰。抱一抱那个抱一抱,抱着我那妹妹呀上花轿........”这是火风代表作《大花轿》里的歌词,直白坦率,热烈奔放,和含蓄优雅的林夕歌词相比,总有更多的知音。
 
对此,无需争辩,不辩,是辩论的最高境界。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纯粹是浪费时间。孔子也曾劝诫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蚂蚱谈论四季。
 
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其实也是一种很可怕的事,那是一种无谓的消耗,内心丰盈的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
 
原创: 咖啡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