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桥东老三 Dalin微观说
我自小对语文的爱好,完全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确切的说,是受了父亲三本书的影响。
其中有两本,是父亲自己亲手抄写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市面上书籍很少,大多数是毛选和语录。父亲又大半辈子在部队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军队里的文件,更是很少看到社会上的闲书。这两本,就是父亲从别人处借得后,不顾白天工作的劳累,连着数夜挑灯未睡,一字一句抄出来的。
第一本《唐诗三百首》,父亲是用钢笔抄写出来的,在一个崭新的笔记本上。让我惊讶的是,父亲抄下来的,不仅仅是每一首诗,还包括了生字的解释、作者的生平、白话的翻译,等等。我简直难以想象,那么厚的一本书,父亲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把它们抄下来的,而且那么得工整。这三百首里,一定有父亲早就熟悉的诗句,但父亲仍然不厌其烦地抄了下来,完完整整。整个笔记本里,几乎找不到涂改的痕迹。我想父亲在抄写它们的时候,一定有自己捉笔写书的感觉,光荣而又神圣。所以即便是非常熟悉的诗词,也并没有忽略,而是依然一一誊写上去。
我后来看到好的书或文章,也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出来,加深对它们的印象,这应该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第二本《三十六计》,父亲是用毛笔抄写的,小楷,竖排。父亲把它抄在一张张白纸上后,用棉线在边上作了装订,俨然就是一本线装的古籍,老派的很。之所以用毛笔抄写,大约是因为这一本的字数比较少。
父亲喜欢写毛笔字,以前春节回老家过年的时候,总要帮村里的左邻右舍们写好多的对联。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给我写信,有许多封就是用毛笔竖着写的。我的两个姐姐,受了父亲的影响,从小毛笔字就写得好,全家里,只有我的字最差。
第三本书,是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父亲有一次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郑重交给我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自己开心的样子。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也没什么钱,一家五口人,只有父亲和大姐工作。那时的书店,也不像现在可以免费阅读。想买本课外书的要求,是从来不敢和家里提的。我于是找了些废纸,装订成一个大的开本,然后就四处搜集大人们扔掉的报纸,找出自己感兴趣或者觉得写得好的文章,用剪刀剪下来,再用浆糊贴到那个本子上。这样的剪贴本,在我上中学以前,已经有了好几个。我每天只要不做作业、不出去玩,就会翻翻那些剪贴本,乐此不疲。
父亲看在眼里,一定记在了心里。他出差去外地的时候,一定是去了一家书店,专门为我买了那本书。那是属于我的第一本书,一部大块头的书,有近五百多页,《中外寓言选》。打开来,里面全是寓言故事,正适合我的年龄去阅读。那些寓言,篇幅都很短小,但故事虽小,道理却大。我把它放在床头,每晚睡觉前必读。它不仅陪伴着我读完小学和中学,给我的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教给了我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现在这三本书,手抄的两本应该还在父亲那里,寓言选已经不知在哪里了。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总会习惯地翻翻父亲书桌上那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这么多年了,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一些古诗集,里面通常都会有父亲圈点的笔迹。边上的一些方格稿纸上,用钢笔誊着父亲随手从报纸上摘下来的一些句子,而铺在桌子中间的那些旧报纸,父亲用毛笔蘸着墨或水在上面写了一层又一层。
父亲只是完小毕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五、六年级水平。父亲不仅仅喜欢看书,更喜欢写毛笔字。父亲年轻的时候,晚上应酬回来,倒好一大搪瓷缸白开水,站在桌子前面写毛笔字,通常一写就是个把小时,酒意完全去了才睡觉。我是真的佩服。父亲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还给我写过一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郑重地贴在我床前的墙上,陪伴着我读书时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我对语文和纸质书籍的喜好,父亲功不可没。父亲当时尽管长年在外,很少在家,但这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实也不仅仅是文字,寓言选里的种种人生道理,以及两本手抄书体现出来的父亲年轻时的梦想、细心、坚持和自律,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人到中年,喜欢回想往事,才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