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孙英山‖广播电台

时间:2020-10-18 19:02:21    来源:
这里写的“广播电台”,不是国家的喉舌宣传机构,担负着对人民大众新闻广播、时事宣传、通讯报道的有线广播电台,而是我们村里三十年代末期自己办的一种简易的与村民紧密联系的口头广播形式。
 
山区农村,地理条件所致,地势高低不平,房屋落差很大,后家的台阶与前家的屋脊齐平。住户凌乱分散,村庄不大,战线很长,东西二里多地,站在桂山俯视整个村庄呈蜥蜴形状。村里有了事情,口头传达信息,费工耗力误时,转达速度太慢,因此村里负责人想出了这么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在村的中央架设“广播电台”。我住在村东,小时候到西疃玩,走到村中央,举目仰望,就看到财主东大门前不远处有一个用本山松扎的三角形的高高的大架子耸立在眼前,形似今天的通讯转播塔,这就是对内广播事情的广播塔,村民们管它叫“广播电台”。
 
我村党组织建立于1942年,在本地较早,村里有村长,党组织有指导员,负责村里一切事宜。村里党的各项工作紧跟形势,开展得很好。党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无论是参军,支前,拥军,代耕,互助,都很积极主动。因为那时通讯不发达,二三百户人家,村里有个大事小事,不能挨家挨户逐一前去通知,都是由专人攀爬到广播电台上广播通知。
 
那时我村都是由指导员孙忠斌同志负责,他不怕架子高危险。一旦有了重大紧急事情,他马上就踏着一层一层的梯子“嗖嗖”地爬到最高点,用一个自制的大喇叭,一遍一遍地广播通知村民。孙忠斌同志那时30多岁,车轴汉子,血气方刚,对党的工作忠贞不渝、任劳任怨、勤恳负责,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好评,并获得了一个著名的雅号“老模范”。在本地一提起老模范孙忠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没有叫他的名字的,“老模范”就成了一个代名词,现在在村里一提起当年老模范孙忠斌,人们还是记忆犹新,啧啧称赞,没有忘记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党员,老模范。广播电台在当时也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对村里的各项工作,对村民的生命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譬如,一是:1938年9月13日,日本鬼子从烟台东口子卡子门出发,途径莱山区孙家滩,迈过沟头金斗山口子,沿着李家茔,从丁家夼要到梁家夼,村里得到这个准确消息,及时地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台”通知村民安全转移隐蔽,才避免了重大的伤害。当时村民大部分都转移了,也有个别没有来得及转移,鬼子进村,烧了两处房屋,先是一把火将村东东庙五大院孙忠胜家的三间粉房烧个精光,临走还用粉房的铁铲把猪圈里一头大肥猪的头铲了好几铲,连牲畜也未幸免。紧接着又把村西老祠堂烧了四间。孙曰沈的母亲躲在杉山下的西南旺的地瓜地里,也被机枪扫死,孙曰灵在村里没有来得及躲避,被敌人枪杀。二是:1942年得知国民党杂牌军孙振先事先派探子来我村打探抓人,得知驻村负责人在村里,派了280人包围了梁家夼,抓党的负责人魏宗臣、王宗洵等人,抓村里的共产党员。也是通过“广播电台”事先广播信息,一些党员提前转移隐蔽,才避免了党组织受到重创。
 
当年的“广播电台”在村子中央高高地耸立,当时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当年也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来,随着通讯广播事业的逐步兴盛普及,广播网、小喇叭、三用机、扩音器、大喇叭的出现安装使用,“广播电台”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步地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不用再人为地费心费力地爬上爬下广播。为了安全起见,那些风吹雨淋、日晒腐朽、不结实、不牢固的松木架子也拆除了。
 
不过,现如今我一走到大广场那里,当年“广播电台”的影子立马就萦绕浮现在眼前。
 
作者简介
 
孙英山,烟台市莱山区,生于1948年,小学退休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莱山区作家协会会员,在职期间,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福建教育》《小学生读写报》《中国儿童报》等报刋发表论文数十篇。九十年代前后曾在《农村大众》《烟台晚报》发表过文章,后来搁笔,自2011年先后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齐鲁晚报》《今日莱山》《烟台散文》等纸媒报刋及《胶东在线》《胶东文化圈》《烟台漫步》《烟台散文微刋》《胶东文艺》《三秦文学》等微信平台发表文章二百余篇。在各级文学竞赛中曾获得奖项。喜欢写一些乡土文学,民俗风情,人物传闻,趣闻轶事,民间传说,世情典故,历史掌故,谚语俚语,散文随笔等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