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tangji 贼六
梦想一个远离我们的荒野是徒劳的。
近期看过的最好看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之一。
电影《冷战》并不是那么如其名,虽以冷战为名,讲述的却是冷战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一个始终贯穿的主题是“爱情就是爱情”。
爱情就是爱情,当爱情讲究得如此纯粹的时候,事情的逻辑往往会简单得多。此时,在上帝的视角看来,在两个人的爱恋面前,世俗的价值与道德往往只能靠边站。
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但好看之处绝对不是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事实上,维克多与祖拉的爱情故事没什么看头。
不得不说,如果硬要描述一下这部电影的爱情故事本身的话,我觉得这样描述比较合适:剧情无聊,故事空洞理想化,像中学生爱看的文摘中的幻想唯美爱情的低级小说。
所以说,好看之处在电影本身,在于给人视觉感官的画面,在于刺激人听觉的音乐,在于不可名状的电影节奏,在于艺术感。总的来说,在于导演的功力。
《冷战》是一部黑白片,在时间上,从开始到结尾不到九十分钟,如果仅算电影画面本身的话,满打满算能有个八十分钟,比正常电影的时长短了不少。
影片的时长虽短,却完全没有一丝紧迫的感觉,伴随着大量悠扬的音乐,使得《冷战》在整体上非常舒缓,简直像一件艺术品。
说这部电影像艺术品并没有多少吹捧的意思,因为就画面而言,绝对撑得起艺术的高度。
电影的黑白画面有多美,看下面的部分电影截图就能明白了。
总的来说,推荐点:音乐与画面居首,故事在后。
1949年 波兰
影片讲述的是冷战背景下,维克多与祖拉的唯美波折甚至可以说不可能的爱情故事。
分四个阶段讲述,首先是1949年的波兰。
男主角维克多是一名波兰音乐家,与另一名女音乐家伊莲娜前往乡下采集民歌。
之后,两人为歌舞团挑选演员,维克托看中女主祖拉的表演与音乐天赋,祖拉被选中。
接着就是歌舞的练习,这部分的内容,有点《芳华》、《归来》的意思。
1951年 华沙
第二幕的背景是1951年的华沙。
歌舞团本来主打民歌,因为政治的原因,不得不接受改造,歌唱无产阶级领导者斯大林,四处演出。
这期间,维克多与祖拉相恋。
维克多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定位处处受限,维克多计划叛逃西方,祖拉没有选择跟随。
1952年 柏林
1955年 南斯拉夫
1957年 巴黎
、
祖拉从乡下的小姑娘渐渐成长为歌舞团的主角,维克多则成了一名流亡国外的音乐家,更是一名身不由己的间谍。
在冷战背景下的爱情显得格外珍贵,两人相会的机会很少。
电影始终贯穿的主线是爱情就是爱情,维克多与祖拉就像两块异性的磁铁,始终彼此相互吸引,爱情永恒不变,即便处于不同环境下的两人都有各自的情人,祖拉更是身为人妇。
同样的原因,也导致之后维克多与祖拉之间产生观念的冲突,祖拉选择一气之下选择回到波兰。
1959年 波兰
维克多为了祖拉选择回归波兰,因为当初的叛逃通敌深受鄙夷,虽为波兰人却不被接纳,最后被判刑。
祖拉前往探望维克多。
冷战折磨着所有人,特别是意识形态冲突最为猛烈的两大阵营的边界地域,敌对的眼光让善良的人变得不那么善良,毕竟人是意识的外在表现,深入旋涡其中的人不能像后来人一样以一个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作为。
不得不感叹,身处高位的政治家把普通人忽悠得团团转,一个个普通人却乐在其中,他们尽职尽责,忠厚善良,自以为找到了值得信仰的上帝,处于正义的不败之地,真是一种罪恶。
维克多被释放后,两人终在一起。
维克多与祖拉举行简单却意义非凡的结婚仪式,忠于爱情,终于爱情,结束。
反观影片的情节,把爱情提升为最高的原则,很难说电影是以两个人矢志不渝的爱情反应冷战这个大背景,还是以冷战的背景衬托两人的爱情,这种情感太过纯粹,太过理想,但不可否认这很美。
细想一下,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人生确有些如戏。
最后,维克托与祖拉坐在一起,已经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