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闲暇的午后,趁着休息,来到爷爷家中品茗闲聊。在闲谈时,不经意间,我看到爷爷的书柜上有一本刚被人抽出来的大册子,走近一看,那是一本铺满了尘埃的剪报本,封面上的图案早已变得斑驳模糊,连写在扉页上的字也已在岁月中变得别有一番沧桑之态。
“爷爷,这里怎么会有一本这么旧的剪报本啊?”我一边翻开,一边问。
“呵呵,这个剪报本年纪比你还大呀!这是前几天有个老同志过来,聊起过去,大家一起看看剪报,想起了很多事啊!”爷爷躺在摇椅上,眯着眼睛,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看到爷爷的神情,我的内心突然对这本剪报本很是好奇,仿佛眼前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剪报本,而是一份岁月沉淀下来的珍藏品,轻轻打开,“甘肃日报”四个字赫然在目,在那泛黄的纸张上传递着一份穿越时光情感,细诉这数十载春秋里的往事与记忆。
在这本厚厚的剪报本里,记录了爷爷年轻时,发生在甘肃乃至国家的大小事。或是一次党和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或是甘肃省内的一次重要改革,又或是发生在甘肃省里的一些奇闻趣事,这些剪报大部分都是从《甘肃日报》上剪下,仔细粘贴以后,爷爷还细心地在剪报旁写下一些备注,时而记录自己的想法,时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此简单的一本剪报本,却像是一段能捧在手上的历史,细细读来,纵然平淡如水的记录,却也能有着触人心弦的感动。
在我看着剪报本的时候,爷爷也在旁边一边喝着茶,一边回忆着与这本剪报本相关的往事。爷爷说,以前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连电视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尤其在他年轻时,连收音机都是家里的一份奢侈品,因此爷爷要想获取新闻资讯时,就只能依靠《甘肃日报》,而这样的阅报习惯便从爷爷年轻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也是从小便喜欢阅报,即使是在当下的网络信息时代,我仍依然执着于阅报,钟情于那一个个小框框上所盛载的每一条新闻。
而谈到《甘肃日报》时,爷爷满是感慨地说:“在我年轻的时候,那时的信息多么封闭,外面的世界更是无从窥探。那时,一份《甘肃日报》,就是我认识国家乃至世界的窗口,可以说,年轻时,每一天的《甘肃日报》都是我最大的期待,而到了现在,《甘肃日报》更像是我生活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虽不至于不能不看,但没看的话,心里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或许这些就是人们常说的,已经嵌在骨子里的一份情感吧。”
听到爷爷的这番感慨,我也不禁回想起我与《甘肃日报》的点点滴滴。还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坐在爷爷的怀里,听爷爷给我读报,教我报纸上的字,可以说,在爷爷的影响下,《甘肃日报》是我童年时最大的启蒙读物。而当我年岁渐长,偶尔回到爷爷家里的时候,我也总是喜欢坐在爷爷的身旁,看着他戴着老花镜看《甘肃日报》的专注的神情,有时我还会像小时候那样,用爷爷最喜欢听的语调为他读报,有时读到有趣之处,爷爷还会像孩子般笑起来,这些平凡的点滴在记忆中凝结起来,成为我与爷爷之间的回忆里的最美的点缀。
当我不断成长,开始踏上工作岗位时,虽然现在资讯发达,打开手机便有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扑面而来,但我却始终喜欢像爷爷一样,每天抽出少许时间安静地读一遍《甘肃日报》,有时或是那详实客观的报道,有时或是那尖锐辛辣的评论,有时或是那平实温暖的采访,都能给我一些启发、一些思考,更有一些感悟,如同与一个始终陪伴在你身旁的良师益友对话般,每一天都能让我有不一样的收获。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甘肃日报》也迎来创刊70周年的纪念,在这大半个世纪里,《甘肃日报》多年来始终坚持着那一份初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甘肃人的成长,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甘肃人的变化,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甘肃人的成就。当我合上剪报本的时候,爷爷走过来接过剪报本,珍而重之地重新将剪报本放回书柜里。此时此刻,我也很想像爷爷这样,用一个剪报本来记录当下,更珍藏起这一份与《甘肃日报》共行成长的情感。
作者:
赵韩红,男,汉族,生于1989年,本科文学学士,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