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庸
三十多年前,意大利的莫拉维亚在他编的刊物中,掀起了一场“小说的危机”的讨论,影响颇广,小说界大有黑云压城之感,但危言耸听了几十年,小说家犹抱琵琶半遮面,仍然时隐时现在网络化时代的街口。
美国的托马斯·哈里斯写了一部《沉默的羔羊》之后沉默了几年,前年又浮上水面,推出此小说的续集,叫《汉尼拔》(译林出版社,孙法理译),大半年来,稳居畅销书的榜首。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凶残卑劣的流氓梅森·韦尔热,竟然败在一个文弱书生手里,这是小说的主线。文弱书生莱克特博士是一个精神分析医生,韦尔热想拖他下水,但被他识破,他用催眠术诱导流氓破坏了自身,变成了残废。于是展开一系列的追踪莱克特的故事。莱克特博士是一个书生,但又是一个以恶抗恶的硬汉,把韦尔热派来的杀手几乎一一干掉最后他寡不敌众,被抓获,等待他的将是最为残忍的私刑。正在这时,一个女特工史达琳出场了,她正因工作受挫而被停职。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这件事,职业的敏感驱动她闯进虎穴,偷偷跟踪。当发现这伙歹徒要把博士喂猪,她冲了进去,经过混战,反而是莱克特博士背起受伤的女特工逃走莱克特博土对女特工的心理治疗是小说最后一个部分,也是见出艺术力量和深度的一部分。女特工具有多重的性格,她内心的忧郁、她的恋父情结、她畸形的忠于职守,都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症状,通过心理治疗,呈现。小说如果缺少这最后一部分,就成了一个通俗故事。可见当今不少畅销书作家,在注重情节、悬念的同时,更注重把对人性的剖析作为一个中心点,注重小说的可阐释性,这也许是小说至今还未消亡的原因之一。反之,如果小说只注重可阐释性,一个心理描写就要占去几页文字,整个章节没有故事推动,轻视观赏功能,那么小说的读者会越来越少,危机感就会渐渐逼近。当然,那些在小说叙述形式上大胆革新的作家,是不会在乎读者的多少,这些作家在世时,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无法和那些流行作家比,但过了若干年往往重新被挖掘,重新被肯定,因而获得了大量的读者,如乔伊斯韦沃、普鲁斯特、伍尔夫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