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只是一个起点,此后人生,有的人开宝马走快车道,有的人步行,走羊肠小道。相会的那一刻,万千感慨,分手之后,大家各奔前程。
四十年后,有人当博导,有人当门卫
文/绿茶
"我用了18年的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这句话曾经流行于网络,说的是一个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一直在那些因为出生于城市而自带光环的同学面前自卑,他打拚多年,在昔日同学面前,才找到了一点平起平坐的感觉。
而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
故事的后半段是怎样的呢?
一个老师给我讲了他的见闻。
老师退休后去了南方,我们多年没见,十一他回武汉参加同学会,毕业40周年的大学同学会。他说,虽然有些不想来,但不能不来。毕竟,40年了。
40年前风华正茂的他们现在都已步入老年,有三四个还在职,其余的都退休,开始安享余生。当然,也有两位已经离世。
我问老师见到同学后的感受。他说,40年的时间真的是残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现在差距可就大了。
怎样的差距?我问。
情况最好的是当年留校的那几个,其中有三个是博导,其余的要么是教授要么是书记。昨天邀请全体同学去南湖钓鱼、吃农家乐的就是一位当年留校后来当了博导的。
博导主持一个国家级实验室,每年有课题,在光谷开了两家公司。昨天的活动,他找学校要了一辆校车,叫来自己的研究生做后勤服务,把老同学们招待得很好。
同学中境况最不好的一位,现在在县城的一家公司当门卫。朋友说,他大学毕业回了县城,进了一家工厂。后来工厂倒闭,他下岗。现在做门卫,一个月二千来块钱,而且不好请假,这次同学会,他是来得最晚走得最早的。来的那天,很快就喝醉了,在那里借酒哭了一场。因为家境不好,儿子也没有读一个好的大学,现在在南方打工。而同学中混得好的,孩子要么出了国,在国内的也都在比较好的单位工作……
我在想象着同学会上的那一幕幕,有春风得意的,有酒醉而哭的,有黯然神伤的,也有淡然处之的。
五六十岁,人生木已成舟,同学少年多不贱,如若自己混得不好,甜酒入喉也是苦,借酒消愁愁更愁。
老师说,其实40年前大家的起点是差不多的,关键是毕业后选择的工作平台。你看,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虽然比现在的大学生要稀罕,但是在大学所学到的东西其实也很基础。如果毕业后留在大学工作,为了教学的需要,科研的需要,你就得不断地学习,几十年下来你就成了自己这个领域的专家,能够当教授、博导。你到了设计院,有业务上的压力,有同行的竞争,你得不断地学习、提高,你通过努力能当上高级工程师、总工。但是,如果到地方上的单位,单位小,通常一开始很受器重,所以工作上没有竞争没有压力,也许是很轻松,但自己的知识得不到更新,技术得不到提升,能力上跟其他同学比自然就落后了。
另外,环境也很重要,留在省城的,一旦发现原单位不好,还可以及时调整,毕竟再找到新的平台的机会还是多一些。但是如果是在二三线城市,想要换工作的机会确实不多。
我频频点头。
老师说,聊以安慰的是,我的情况在30余人中算是中不溜儿的。
他退休前是教授,退休工资不菲,现在的生活重点就是锻炼身体,修身养性,做点投资理财,日子过得安逸舒适。
不过,当年我也很辛苦啊,讲课讲得声音沙哑,做课题经常要出差,评教授也不顺利……他说。现在是不用奔波劳累了,但人也老了。
我看到了他头上的白发。
时间是最无情的,但也是最公平的。
就说我们吃饭的这个地方,二十年前,只是东湖边上的一片荒地,某位有眼光的老板看中了这里,在这里做餐饮。先是摆路边摊,后盖简易棚子,现在,这里已竖起了一幢远近闻名的酒楼。中式的装修,宽阔的停车场,不断推陈出新的菜品,训练有素的服务员,武汉三镇的分店……
它家的招牌菜剁椒鱼头还在,不过,价格已经从当年的50元一份到了现在的160元一份。
如果这家店的老板去参加同学会,想必也是同学眼中的一个传奇。
其实,同学会不过是大家人生暂时的交集,只不过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浓缩,人生经历的写真。
同学会上相会的那一刻,纵有万千感慨,分手之后,仍然是各奔前程。开宝马的仍然会走快车道,步行者仍然走自己的羊肠小道。目标不一样,路径不一样,风景不一样。
这就是命运。
这正如我的母亲曾经跟我讲的一句:同年同月同日生,有的人当官有的人搬砖。
呵呵,当官和搬砖是很押韵的,但是,滋味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