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兹鲁尔·伊斯拉姆( Nazrul Islam,1899-1976)是一位孟加拉语大诗人。
他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布德万地区的一个村庄。父亲是村中一所祠堂的看管人。伊斯拉姆是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中有四个在他出生前都已天折。因此,他生下时,父亲给他取了个小名叫“苦孩儿”,迷信这样的称呼可以使他免遭天折的厄运。他八岁时,父亲去世。年幼的伊斯拉姆从此踏上了艰难的人生道路。他先是进入清真寺当圣职人员,后又在一家点心铺当小伙计。伊斯拉姆自小着迷于乡村巡回剧团的演出,显示出对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的浓厚兴趣。他在十三岁时加入一个乡村巡回剧团,崭露了艺术才华,在当地农村中负有盛名。
后来,他进入中学学习。他在中学期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勤奋地练习写作。一九一七年,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离开学校到加尔各答参加了孟加拉兵团。在三年的军旅生活中,他始终没有放弃文学爱好,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和诗歌,同时还钻研波斯文学,将莪默·伽亚漠的《鲁拜集》和哈菲兹的诗歌译成孟加拉语。
一九一九年,他退伍从卡拉奇回到加尔各答,参加了孟加拉穆斯林文学社。同年,他在《穆斯林印度》月刊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叛逆者》。这首长诗以奔放的感情、粗犷的语言、雄伟的韵律,并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叛逆者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这首长诗的发表引起社会轰动,被译成印度各种语言,到处传诵。伊斯拉姆由此得名为“叛逆诗人”。这时,他才二十岁。
在伊斯拉姆创作鼎盛的二、三十年代,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风起云涌。伊斯拉姆以全部身心投人这一斗争。他到处进行巡回演说,他的诗歌成了进军的号角和战斗的武器。一九二二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燃烧的琵琶》充满了火焰般的激情,鼓励被压迫者抛却心中的忧虑和怯懦,勇敢地挺身起来斗争。这部诗集出版后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禁止。同年,他还创办了《慧星》双周刊。由于这份杂志鲜明的反帝立场和猛烈的战斗风格,伊斯拉姆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指控为扰乱社会治安。为此,伊斯拉姆发表了一篇正气凛然的声明。他说:“印度现在身负枷锁,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现政权的统治下,指着奴隶说这是奴隶指着谬误说这是谬误,这便是扰乱社会治安。这样的统治能持久吗?只因我表达了受缚的真理的痛苦呼喊,我便有罪吗?我的呼喊是世上受压迫灵魂的痛苦呼喊。任何强暴手段都休想压制这种呼喊。即使掐住我的喉咙它也会在另一个人的喉咙进发。”诗人在狱中坚贞不屈,展开了英勇的绝食斗争。社会各界群众关心他声援他,印度伟大的民族诗人泰戈尔还写了个剧本《春天》献给他。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伊斯拉姆刑满出狱后,继续以诗歌为武器从事反帝斗争。一九二四年出版了两部诗集《毒笛》和《毁灭之歌》,描绘印度的屈辱和苦难,表达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愤怒抗议,号召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如同《燃烧的琵琶》一样,这两部诗集也被英国殖民当局列为禁书。但伊斯拉姆不屈不挠,又于一九二五年创办了《犁头》周刊。
伊斯拉姆具有巨大的创作潜力,在他短短二十来年的文学生涯中,出版的诗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本达四、五十种之多。他的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向往独立、自由、民主、平等。他还是第一个将《国际歌》译成孟加拉语的人。但是不幸,他在一九四二年得了神经麻痹症,从此丧失了艺术生命长期瘫痪在床。一九七二年,他移居孟加拉国。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在达卡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七岁。孟加拉国为他举行了国葬隆重悼念这位伟大的孟加拉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