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和鲍勃•迪伦已故女友苏西•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这两本书里,我认识了不一样的鲍勃迪伦——2016年诺奖获得者。
2016年10月13日晚,得知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得主是一位美国歌手鲍勃•迪伦,他创作的歌曲《随风飘荡》脍炙人口。当时在淘宝网、当当网到处搜寻《放任自流的时光》这本书,想看一看以前女友的身份,她会怎样评论自己曾经深爱的男人,怎样描摹那段相聚多年的时光。
非常欣赏苏西•罗托洛的态度,虽然她深爱着鲍勃•迪伦,但却不愿意成为迪伦吉他上的一根琴弦。在迪伦成为大众情人后,苏西毅然选择了离开。我想这才是一个女人该有的模样吧。如果不能成为势均力敌的双方,那就难免会沦为攀援的凌霄花,假如成不了彼此独立的两棵树,不能棋逢对手,不如一别两宽,各自安好,绝不纠缠。
我一直好奇,苏西她会以怎样的笔调去描述自己深深爱过的男人——一个左翼青年理想折翼的轨迹呢?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热衷于追星的发烧友,对于那些大红大紫的人物,向来只会远远观望。但是对于摆弄文字的人,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倾慕向往,所以,想要读一读关于苏西的书,想要读一读关于鲍勃的书,这个想法萦绕了我许久。当我第一次读鲍勃的诗《答案在风中飘》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伴随着他的获奖,他的许多作品都开始风靡全球。最让身为言情小说写手的我好奇的,依然是关于鲍勃和苏西的那段过往。
苏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想,想要剖析一个女人,最好的办法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把她所深爱的男人与她放到一起,共同揣摩,共同研读。所以就有了今天我把两本著作融合在一起去阅读的结果。我们先来听一听在百度百科和豆瓣上,是怎样评价苏西的这本《放任自流的时光》的吧。《放任自流的时光》内容简介包括:苏西·罗托洛是鲍勃·迪伦到纽约后的第一位真爱,一九六零年代前期,她和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苏西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她和迪伦的爱情,以及她所亲历的以格林威治村为基地的民谣复兴运动。试图还原的是她和迪伦一起走过的美国一九六零年代。
在《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套上,苏西和迪伦相拥走在冰天雪地的琼斯街头的那帧图像,午后的昏暗光线下,他们相拥相依,周围的楼房、汽车因人物的暖意而带上了温暖的的气息,连空气似乎都隐含着希望与热量,与严寒抗衡。这张冷暖对照、光影交织的图像已然成为那个大时代的图腾符号之一。热爱诗歌、戏剧,少年时代即积极投身民权运动的苏西远不止是封套女孩那么简单。她是迪伦很多伟大情歌背后的“缪斯女神”,深远地影响了迪伦的创作方式,更被西方乐评界普遍认为在迪伦蜕变为“时代代言人”的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在与迪伦分手后,苏西专注于艺术创作。2011年年初,她因肺癌病逝于纽约。
在《放任自流的时光》里,有苏西的这样一段自序。她说,鲍勃被自由的概念激得火冒三丈,“鸟儿自由吗?”他问道,“它们被束缚在寒风里,不得不在那里飞翔,所以它们真的自由吗?”鲍勃是她第一个认真爱着的男人,认识他的时候,苏西不过十七岁,尽管当时的环境迫使她迅速成长,但她依然不够成熟,鲍勃虽然只有二十岁,却很早熟,两人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很多事情降临到他身上,彼此的关系一度变得很复杂,如年轻的恋人们一样,两人的交往也是爱恨交织的,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其间,也经受了很多苦难。鲍勃魅力超群,他是风火是灯塔,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无底黑洞,需要坚定不移的支持、帮助和保护,而苏西自认并不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这些她自己也需要的东西。苏西爱他,但不能为了他的音乐世界而完全牺牲掉自己。她原本相信那些甜言蜜语背后的他不乏诚意,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使他的真实意图暴露无遗,他在私底下是一回事,在公开场合则是另外一回事,他们一起创造的一个私密的世界,以及一种他倾力保护的个人生存状态,那里无人入侵,一切都掌控在他的手中,他亲自把控能进入这个城堡的人,苏西能接受,毕竟她当时还不成熟,生活可以由他摆布,但是这种摆布也是有限度的。身边的亲朋都觉得他脾气有问题,认为苏西对他过于宽容,可在这个问题上,她有自己的看法,是的,他喜欢对女人说谎,是的,他喜欢在公开场合冷酷地攻击他人,但他从未对苏西恶语相向,虽然苏西的确看见他大肆抨击他人。尽管如此,她仍然相信他在努力找寻一个平衡点。苏西一直相信自己和鲍勃彼此深爱,可最终却又彼此伤害。在感情问题上,他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当遇到问题时,他会选择顺其自然,以为问题能自动烟消云散,这种逃避问题、不愿承担任何责任的做法,对苏西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他任由别人饱受痛苦,自己则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他们俩都知道缘分已尽,他却等着她先提出分手,而她提出来的时候,他却又视而不见。这些,来自于《放任自流的时光》鲍勃•迪伦的初恋女友苏西•罗托洛的回忆。
女人对于自己爱过的男人,大抵是宽容的,像张爱玲那么一个高傲、犀利的女人,也会在胡兰成面前低到尘埃里去,苏西也不能免俗吧。在面对迪伦的情感背叛时,苏西仍能以理智和宽大的心胸来公正评价,并承认迪伦的才华和魅力。这就是苏西——一个深深爱着迪伦的女人,但是从来也不会因为爱而忘了自己、放弃自己、失去自己。
《沿着公路直行 鲍勃•迪伦传》里对迪伦的一生有更全面的介绍。鲍勃与苏西的感情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1961年的整个夏季,鲍勃都在按照自己的行事方式拓展纽约俱乐部圈子中的事业,这时他遇到了苏西•罗托洛。苏西当时还是体型较小的十几岁褐发女孩,她是反对使用核武器组织SANE的成员,曾向伍尔沃斯商店抗议其午餐柜台将黑人白人分离的做法。每逢节假日,苏西会到华盛顿广场公园喷泉,聆听音乐人的演奏。当时鲍勃的音乐才华和动人的舞台外表让她心动不已。鲍勃却觉得她太小了。苏西根据鲍勃的教名亲密地喊他的绰号“猪”或“拉兹”。慢慢的,鲍勃也迷惑了,他后来在《十一块清晰碑文》中写道,苏西是他的“林中小鹿”。鲍勃有时在专门照顾流浪歌手的“民谣之母”家过夜,“民谣之母”与苏西的母亲住在同一个广场的住所内,鲍勃会在苏西从母亲房间下来与他道过晚安后,才能安然睡去。
在这期间,鲍勃也与琼•贝玆交往,贝玆比鲍勃大六个月,却已经是美国娱乐界的重要明星,在全国各地大型剧院举办多场个人演唱会。在贝玆倍受关注的回忆录《用一种声音歌唱》中,她描写了鲍勃将成为她深爱且终生纠结的男人。可两人二次相遇后,鲍勃却对贝玆的妹妹米米表现出更大兴趣,他约的是贝玆,却与米米调笑攀谈,且邀请米米去参加聚会。但后来,鲍勃却也与贝玆有了短暂的爱情。“他看起来像是身处都市的山地人,延至耳侧的短发,发尾则是卷曲的。鲍勃在演唱时双脚交替打着节拍,站在吉他旁边的他显得瘦小。身上穿着陈旧的皮夹克,两款号数都太小了。鲍勃的面颊仍很柔软,还略有些婴儿肥,这让他看起来显得并不很严肃。但他的嘴却相当迷人:柔软、迷人、孩子气、神经质、沉默寡言。”这是贝玆对鲍勃的印象。
这以后,鲍勃一直保持与苏西的恋人关系,但同时与其他女人的交往也从未间断。有一段时期,金钱变得至关重要,鲍勃与朋友谈论事业发展的状况。苏西在做饭,当她把做好的汤端进去时,鲍勃刚好挥舞着手臂,汤汁溅在他的衣服上。鲍勃立刻暴怒起来,不停指责苏西。连鲍勃的朋友都看出了苏西的忐忑不安,认为鲍勃过于偏执。鲍勃异常愤怒,认为苏西故意让他在朋友面前出丑,苏西痛苦不堪,跑进卧室哭了起来。两人的关系没有获得好转的机会,苏西刚好要与母亲同去意大利,进入佩鲁大学深造。十八岁的苏西从纽约幽闭的世界中逃了出来,重新获得自由。而鲍勃此时在阴冷潮湿、嘈杂刺耳的纽约,不停写信、打电话给苏西,当他感觉到苏西已经不愿与他交谈,他变得近乎绝望。他甚至在午夜时分打电话给朋友,边哭边哀叹,希望苏西能够回来。
爱情的烦恼反而使迪伦在创作上突飞猛进。一首《无需再想,到此为止》让人联想到他所写的正是他想迎娶的苏西,他把自己每件心爱的东西都给了她,甚至自己的真心也交给她,可她却想要他的灵魂。这种恋情是在浪费他的宝贵时间,她却不再重新考虑,只是到此为止。歌曲隐晦,以放弃的情绪演唱,掺杂着痛苦和遗憾,语言运用巧妙,是描写恋情的出色作品。另一首是《明天太远》,让人心领神会、有所感悟。苏西的离去让鲍勃眼中连自然界都黯然失色,他毫无乐趣可言,眼前延伸的是一条孤独的“没有尽头的路”。鲍勃从此在任何场所都埋头创作歌曲,他随意地在某个货摊或是“杰德民谣城”里创作,别人都在闲聊、喝酒,他坐在那里不停地在餐巾纸上写歌。有某种东西驱动着他,使他获得灵感。
1962年,美国进入社会动荡、剧烈变化时期,鲍勃不假思索地创作歌曲,敲击着打字机,灵感就倾泻而出,歌曲从他脑海中喷涌而出,像梵•高作画时一样。当鲍勃走上舞台,全场欢声雷动,对鲍勃有如敬神般的顶礼膜拜开始了。
鲍勃有了新的女友,虽然一直为新结识的女友感到愉悦,但与苏西之间的裂痕却依然困扰着他。苏西在意大利,鲍勃来到异国他乡,在意大利为苏西创作了名为《西班牙皮靴》的重要情歌。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鲍勃虽然费尽心机,自始至终纠结于这段情感,却根本没有机会与苏西在意大利重逢,苏西又返回纽约了。
自从鲍勃确信苏西已经离开自己之后,他便开始不知疲倦地与其他女人调情。
1963年,鲍勃与苏西在纽约重逢,很快苏西便发现自己又被带入了过去那种沉重的关系中,而这种关系是她曾经努力尝试摆脱的。如今鲍勃声名远扬,苏西想要保持个人爱好变得尤为困难。她被陌生人围了起来,有歌手当着她的面情绪激动地唱起了《无需想起,到此为止》的歌,认为苏西在鲍勃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离他而去,歌迷感到愤怒异常。尽管苏西因鲍勃的名气日隆感到心力交瘁,但当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需要为鲍勃的新唱片《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准备封面照片时,苏西还是同意与迪伦一起拍摄。画面上的苏西依偎在鲍勃的臂弯中,冬日午后昏暗不明的阳光照耀着他们,两人在冰雪覆盖的格林威治村褐色砂石建筑物中漫步。这成了20世纪60年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唱片封面之一,也让苏西长期备受关注。故事就隐藏在歌曲中,鲍勃写的每一首歌似乎都是关于苏西的,一切表露无遗,透过封面,人人都能窥探到苏西的身影。
就在鲍勃与心爱女友相拥的照片通过唱片封面流传于街头巷尾之时,鲍勃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精彩的歌曲灵感轻而易举地呈现在鲍勃脑海中。他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作面世。1963年4月,鲍勃第一场更重要的个人演唱会在纽约市政厅举行。5月,鲍勃飞往福利尼亚州参加蒙特雷民谣音乐节,与他同台演唱的是曾经有过短暂恋情的琼•贝玆,他们一起唱了《上帝站在我们一侧》。之后,他飞回家中陪伴苏西。很快,关于鲍勃与贝玆旧情复燃的传言传进苏西耳中。早在纽约时,朋友们就曾当着苏西的面问过迪伦:“你现在还和琼过夜吗?”与此同时,苏西也听说了鲍勃向梅维斯•斯坦普利斯求婚的事。这些事动摇了两人之间的感情,降低了信任度,深深折磨着苏西。
1964年2月,鲍勃穿越整个美国,追忆经典著作《在路上》。而他要经过的加利福尼亚,琼•贝玆就住在那里。夏天参加了新港音乐节后,鲍勃与贝玆更是维持着公开的恋情,同时又不想结束与苏西的关系。鲍勃每次因旅行和录音之故来到纽约就会探望苏西,在纽约期间,鲍勃与苏西也会一同出席各种聚会,看上去形同夫妻,但两人的关系却因鲍勃的不忠以及盛名之下的压力变得岌岌可危。苏西深陷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她自杀未遂后,就再也没有搬回鲍勃位于纽约的住所,而与姐姐住在一起。苏西打掉了与鲍勃的孩子,堕胎带来的最终结果是两人的恋情不幸破裂。
分手之后,鲍勃的创作事业继续如日中天,很多歌曲主题相似,有些还与苏西有着特别的关联,包括诸如《前往拉蒙纳》和《D调歌谣》。《D调歌谣》有着淡淡的哀怨和情节剧的形式,直言不讳地将苏西称为“我生命中的梦中情人”。
在现实中,鲍勃与苏西的相处是一地鸡毛,但在歌中,他却能以微妙而成熟的态度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他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啊。
回顾与鲍勃之间的恋情,苏西谨慎地发表了看法,她说,只有听了把鲍勃创作的所有歌曲,你才会对整个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在这些歌曲中清楚地描述了彼此的恋情以及在一起生活时的状态,它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又是恶劣的。
是否恰是彼此的深爱,更加剧了分离的节奏;也是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让原本依偎的两颗心灵愈来愈远。究竟是应该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恋情,还是应该执着地坚持做自己?这个问题也许无解。如果苏西此生一直忍住女人天生的感情洁癖,选择与鲍勃在一起,那样的人生就会是幸福的吗?看着他与各种女人周旋,那是圆满吗?再极端些说,如果没有分离的揪心,没有感情的纠葛,鲍勃的作品是否会变得不一样?那是另一种辉煌,还是另一种陨落?
不逃避相遇的时光,总要相遇过,总要相处过,才能攒积够离开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喜欢书中的苏西,一腔孤勇地去爱,毫不迟疑,可是千疮百孔地被伤害后,终于知道了这条道路的尽头标着“此路不通”的标签,任凭心中多少千回百转,还是毅然决定从此远离,放彼此一条生路,留回忆一份美好。谁规定一定要有最终的结局呢?谁规定感情的走向一定要奔向有意义呢?也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心平气和地承认,有时某一段经历、某一段交往,本来就毫无意义。但是结局的“无意义”也并不能抹煞过程的“有趣味”。就像无论光阴如何荏苒,无论往昔怎样让人喑哑无言,苏西依然永远是鲍勃口中、眼里、心中、生命中不变的“梦中情人”。相爱的时候,用力去爱,不得不分手,那就好好地各自前行吧,相聚过的时光,都会成为这漫长一生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爱如指间沙,越抓紧洒得越多,那不如伸手扬了它吧。
作者简介:张海燕:笔名何依,网名恋恋荷香,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语文教师,爱在文字里看人生,在人生里写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