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刚(甘肃武威)
在我脑海中有了电影的概念,起始于八十年代初期。因父亲在文艺团体工作的缘故,加上父亲工作单位和影剧院在一个场所办公,因此看电影比同龄人相对方便了许多。不管放映什么影片,只要有闲功夫就赖在电影院里,不管能不能看懂,在电影放映的氛围里一场又一场打发光阴。
电影起源于法国,是活动照相机和幻灯放映术综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艺术,也是一门可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
最早的电影是无声黑白电影,经过若干年研究发明,产生了有声彩色电影,至到近几年有了3D电影,这不能不说是科学进步、科技发展所致。据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气味电影,荧屏上出现什么画面,影厅里就有相应的气味缥缈弥漫。当然,我没有这个运气体验气味电影,故暂当是一种奢侈的想象罢了。
在我的记忆中,有两部电影尤为深刻,至今记忆犹新。一部是电影《少林寺》,另一部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不谈论电影的内容如何,单是观影者的气氛至今还镶嵌在脑海。
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和香港合拍的第一部武打电影就是《少林寺》,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少许的武打特技,加上演员演技到位,在那个没有其它过多娱乐场所和娱乐活动的年代,这部电影给国人带来的轰动和好奇是空前的。在当时的武威县城连续放映近一周,并没有满足观影者的欲望,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特别是中青年人更是热情高涨,几乎每天都要观影一场才肯罢休。记忆中那时候电影院是国有的,虽然面对每个公民放映 ,但买电影票却很费周折。
由于观影的人太多,想看电影就不得不早早在电影院售票窗口排起了长队。买到票的兴高采烈,结伴入场观影,买不到票的垂头丧气,站在电影院门口等着“钓鱼”。如果有谁因故要退票,一下子就被团团围住,甚至一毛钱买的票能卖一毛五。另一部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台湾影片,也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更是一部哭片。除了放映时每场必满外,随着影片的剧情升华,放映厅的男女老少逐渐进入了角色,被影片的内容所感染,偌大个放映厅抽噎声四起,更有女性同志随着剧情的发展哭出了声。不加丝毫夸张,不掺杂丝毫做作,发自内心的抽泣声此起彼伏,等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时,你会发现观影者眼圈是红的,说话声音是嘶哑的。这也许就是电影在那个年代的魅力所在。当然,主要原因是那时候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供人们选择,只有把看电影当做唯一消遣的娱乐活动之一。
真正对电影的了解和认识是参加了工作以后。世间的事有好多巧合,从小看电影长大,长大了自己又开始搞电影放映工作。此后几年就一直与电影为伍。城市放映、农村放映,特别是农村,只要有人的村庄,几乎都跑遍了。露天放、室内放,只要有需要就去放,可以说是风雨无阻。当然,原因是娱乐场所及娱乐活动多了,人们选择的余地多了,录像、影碟,到投影、舞厅、酒吧等占据了文化市场,电影因此也坐了冷板凳。没有了以往的观影热潮,更没有了以前的观影人数,在家乡这座小城市,电影不得不暂时退出公众的眼眸,销声匿迹了。
好在近几年电影又在小城“死灰复燃”,小城接连新添了几家档次很高的影院,电影又有了立身之处。偶尔闲暇时陪妻、儿去装饰豪华的影院,坐在舒适的座椅上,看着比以前清晰百倍的荧幕,听着立体音响超逼真的共鸣效果,按捺已久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人山人海的电影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