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千年古刹离相寺

时间:2020-10-18 17:33:44    来源:
原创: 申振北 
 
己亥盛夏的一天,我独自一人慕名前往离相寺。从龙城太原出发,经太长高速入武乡界,跨蟠洪河入韩北境。沿山路而上,远远就望见了离相寺。但见离相寺出岫五峰,间藏四壑;左顾右盼,山色峥嵘。顿感景趋幽微,地之灵胜,果然名不虚传,实为栖心之所、寺中名寺啊!
走进,首先看到的是离相寺的“三门”。“三门”上方的“离相寺”三个大字,为我国著名书画大师范曾所题。佛教寺庙的“三门”由三座门组成,分别代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为“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三门”又称“山门”。随着导游的讲解,对离相寺及佛教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离相寺,位于山西省武乡县东35公里韩北乡小西岭村南的德峰山上,原名德峰寺。据历史相传,北魏太武帝时(公元422—423年间),高僧法显在此坐化。五代后周时期,德峰寺因“法显高僧以离幽谷,圆寂西去”一事被官府赐名为离谷寺。到宋端宗景贤三年,也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公元1276年),寺院住持雄辩大师将高谷寺改名为离相寺。至此,元、明、清、民国历朝一直延用离相寺之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离相寺开办军需工厂。
 
离相寺,因法显坐化而驰名海内外,法显(公元337年—422年),原姓龚,山西平阳府五阳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僧人、旅行家、翻译家,是中国僧人到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第一人。
法显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有兄弟三人,但都因灾荒连年,瘟疫流行而夭折于幼年。父母害怕“祸以次及”,当年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尼。二十岁受比丘戒。师长取法名为法显。当时,晋代佛界戒律经典,有许多缺遗失误之处,致使许多僧尼不守“清规”,有的私行淫乱,有的与众争利,“清教”不清,污秽佛经。他常慨叹律藏传译不全。为了促进佛教的传播,他立志前往“西天”(指印度等地)求经,以维护宗教真义,矫正流弊。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三月借同慧景、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西行取经。途中历经千辛万苦,渡流沙、越葱岭,经历了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进入北印度境,到了陀历国。次年过雪山时,慧景冻死在途中。晋义熙元年,他在巴连弗邑用三年时间,搜求到经律六部,并学会了印度话,抄写律本。这时,他唯一的同伴道整乐居印度,但他大志不改,便独自东渡。
义熙五年冬,他从多摩梨帝国海口搭乘商船向西南行,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住了二年,抄得四部经律,达到他求法的夙愿,回国途中遇大风,在海上漂流九十天,到达南海的耶提婆。义熙八年夏初,他再次搭乘商船泛海东行归国,经过两个多月,终于船抵青州长广郡峙山(今山东青岛崎山)南岸。他归国后,即到建康(今南京市)遣场寺内与佛驮跋陀罗开始整理翻译佛经。经五个春秋共译出《摩河僧抵律》、《泥涅经》、《方等》、《大船尼戒木》等六部二十四卷经律论,达百万余字。译经事告一段落后,他开始撰写了《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将他前后15年亲历30余国的旅途艰辛与所见所闻,作了详尽的描述,成为后人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据碑碣方志所载,被后赵政权敕封为“大和尚”并被誉为“国之大宝”的西晋高僧佛图澄,曾屡由南山茅蓬寺来离相寺讲经;西行求法归国后的东晋高僧法显,垂暮之年曾入寺弘法,并于永初年间坐化。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曾在此施金铸钟,光大佛教;日本画僧雪舟、三晋名士傅山等学者名流曾来此朝山拜佛,观光采风;还有那离相钟、引虎口、雪山会、顶灯舞等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为这座千年古刹赋上了一层人文色彩,震撼着古今中外的香客游人……因之,离相寺慧灯不灭,遐迩轰传。离相钟曾与平遥城、上党门齐名。
然因战争摧残、风雨剥蚀,至二十世纪中叶已毁圯殆尽。为保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武乡县政府将离相寺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并恢复了宗教活动场所。在中国佛协副会长、山西佛协会长根通法师,北京市佛协副会长、广化寺怡学大和尚,中国佛教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捐输,该寺主持妙文、妙海法师辛勤操持,近年来,先后修复了大雄宝殿、念佛堂、天王殿及其附属建筑,仿铸了离相古钟,重塑起殿内佛像。一个金碧辉煌的离相古刹又展现在世人面前。
离相寺,坐北朝南。进入“三门”后,首先来到的是“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天王殿为寺门内第一重殿,因大殿正中供奉弥勒佛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前一后两尊佛像,天王殿正面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也是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是未来佛,按佛教的说法,他将来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下降人世,继承佛祖事业,普渡众生。弥勒佛的形象原来在印度非常正统严肃,现在中国寺院很多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他并非弥勒佛的真身,而是弥勒佛的化身。相传我国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长的矮胖肚大,常用竹杖挑着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出现,而且面带笑容,终日奔走,劝化众人行善,人称“布袋和尚”,他能准确的预测天气阴晴、人之祸福,临去世时,他在一块大石头上端坐,说了四句话:“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说罢便安然而逝。人们这才知道“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便按“布袋和尚”的形象塑了大肚弥勒佛,他整天笑眯眯的端坐在天王殿,乐呵呵地面对着众生。正如北京潭柘寺的一幅对联所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天王殿东西两侧供奉着的“四大天王”。按佛家的说法,四大天王有显正却邪之意,他们视察众生的善恶,并且担负着保护佛、法、僧三宝的重任。
 
天王殿的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按照“东钟西鼓”的布局,位于天王殿右侧的是鼓楼,佛教有“晨钟暮鼓”之说,即撞钟击鼓以报时,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即吃饭)。早晨先鸣钟,最后三声鼓,晚上先击鼓,然后再鸣钟,钟声悠扬,引人遐想。佛家说:“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唱响了几百年。离相寺的钟楼上原有一口大钟,人们说:“离相寺的大钟响一声,三天三夜不落音”。可惜这口大钟毁于战火,现在这一面钟是仿制的。
 
登上台阶是巍峨的“观音殿”。观音殿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来到中国安家落户,是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在信徒们心目中,她与民众最亲近,她与百姓最知心,她是解危解难的救星,慈祥的长者,高洁的圣母,她受到最广泛的敬爱和崇拜,她手持净瓶,普渡众生。说到“观音菩萨”,还有一个“千手千眼”的传说。说是古时候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分别叫“妙姻”、“妙缘”、“妙善”。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妙庄王为她们择婿,大女儿、二女儿很高兴地答应了,但三女儿“妙善”不同意庄王择婿,执意出家为尼。庄王大怒,将“妙善”赶出王宫。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非至亲亲属的手和眼方能治好,大女、二女都不肯做出牺牲。有人说让他找香山仙长治病,庄王于是找到了香山仙长,香山仙长便断手剜眼献给庄王,庄王服之即愈。病好后才知道香山仙长就是自己的三女儿“妙善”。妙庄王见自己的三女儿没有了手和眼,十分痛惜,叩拜天地,请求上苍再赐女儿手和眼。顷刻间,妙善果然长出了手和眼,并且一下子长出了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成了“千手千眼”、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左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他的座骑是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在佛教中文殊菩萨为“智慧第一”。观音菩萨右面供奉的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座骑是白象,象在印度是一种尊贵的动物,力大无比,行走稳重,性情温和,所以在佛教中以象表示佛的威仪,表示普贤菩萨性善柔和,而且有大力。该殿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
 
顺着台阶一路走上来,就来到了离相寺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大智大勇,能征服一切邪魔。殿内正中央供着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部族的名称,“牟尼”是明珠的意思,比喻为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佛祖的尊称,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活于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与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生活年代大致相同。佛祖左面供奉的这一尊佛叫“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佛祖右面的这一尊佛是“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三尊佛像合称“横三世佛”。“横三世佛”以释迦牟尼为主,并将东西教主供于一殿,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表示佛教徒的一种信念,即东方为日出之处,象征万物生长;西方为日落之地,象征万物归宿;把三佛供与一殿,意为包蕴一切,和谐吉祥。供奉在大雄宝殿内两侧的是著名的“十八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了一切烦恼,而进入涅槃境界,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
我相信,当人们来这里游览时,整个人都感受到了离相寺神秘的色彩,这里的佛教文化让这座寺庙显得更加神秘和迷人。
当法显完成《佛国记》后,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在佛堂内,法显最后一次礼拜着佛祖。对于一个僧人来说,生命的目的就在于圆满成佛。
高僧法显历经千辛万苦不畏生死西天取经,突出贡献主要在于佛学,但是,法显精神却远远突破了宗教的局限,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起着重大的激励作用,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离相寺,不仅象征着它历代的地位、威望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些关于宏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真理,让游览者能感受到浩瀚无限的宇宙和我们内心微小世界之间的微妙差距。
初心是我们的使命,信念是我们的支柱。我们经常说初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沙漠中的绿洲,是航海时的灯塔。有了这个初心和信念,就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却追求。正是初心和信念支撑,才使法显一路西行,渡海东归,九死一生而在所不辞。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们提倡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对于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仁爱博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理想境界;佛家提出“慈悲为怀”,是对修行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爱与慈悲是脱离个人“小爱”而上升到对他人、对故乡、对民族、对国家的“大爱”,是通过对芸芸众生的关爱而达到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天地几闲身,试问名利场中,哪有此清凉世界?
光阴如过客,每到山水佳处,更莫负潇洒襟怀!
离相寺,还是一座著名的消暑的胜地,这里风景秀丽,林木葱笼。正如碑文所描述的:“其山出岫五峰,间藏四壑……景趋幽微,地之灵胜,堪为林苑凄心之所”。站立在庙门之外俯瞅,山崖陡峻,峡谷幽深,溪水泥塘,草木茂盛;仰视寺院,飞檐横空,双柏奇伟,山风徐徐,白云缭绕。据武乡旧县志载,庙内原有离相钟一口,高六尺余,周十二尺,厚约二寸,重不可测,系宋政和八年(公元1114年)铸造,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其声响宏大,可传至数十里之外。因此,千百年来,周围各县来此求佛拜药者留连忘返,香火不绝。
老百姓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善缘佛说尽”。中国佛教文化闪耀着人心向善的理想,追求着天人和谐的梦想
离开时,正逢夕阳西下,回望离相寺,寺庙在晚霞中灿若金光……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