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心在聆听
王丽萍
屈指算来,已经30多年了,每逢节假日,我和哥哥都要回乡下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亲,风雨无阻。开始那些年,不论我和哥哥谁先到家,父母亲总是高兴地拉着我们的手坐在炕沿上,问长问短,笑脸上的条条皱纹舒展开来,就像盛开的花朵一般。然而,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先回来时,无论带多少吃的穿的花销的,父母亲总是点点头就算打了招呼,眼睛却老往村外瞅,直到看见哥哥的身影,脸上才有了笑容,尽管哥哥常常空着手回来。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最近几年,哥哥每次回来,在父母亲屋里一坐就是大半天,不知道他们都说些什么。因为话音很低,似乎是故意背着我说的,我不好意思进去插言,也不好意思站在门外听。但心里不住地嘀咕:都说儿女有别,看来不假。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在父母眼里,姑娘永远比不上儿子哪!今年清明节回老家,哥哥的举动更加反常,几乎形影不离地跟着父母亲,后来索性搬到父母亲屋里住去了。
这天晚饭后,哥哥连电视也顾不得看就又到了父母亲屋里,说话的声音更小,我住的屋子虽然离父母的屋子很近,但一句都听不清。莫非是商量财产的事情?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一般都是男孩子继承父母财产。哥哥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家里的一切都是他的。我是闺女,家庭经济条件也不错,从来没想过分父母的财产。父母和哥哥难道还不放心?难道还瞒着我商量财产的事情?我这个人的性格是越不明白的事越想闹明白。半夜时分,家人都睡下了,我悄悄来到父母那间屋子外面,耳朵紧紧贴在窗户上,想听听哥哥和父母亲究竟说什么。
屋里没有动静,我有些懊丧。正要离开,屋里忽然传出父亲的声音:“儿子,你天天晚上听我们没完没了地唠叨,累了吧?”哥哥说:“不累不累,我精神着哩!”我听了莫名其妙:哥哥每天晚上到父母屋里,莫非是在听他们唠叨?这有啥好听的?正在这时,忽听父亲又说:“不累就好,那你仔细听着,我接着刚才的话茬说。我16岁当八路军在平型关打死3个日本鬼子……”原来是唠叨这些!这些我小时候不知听过多少遍了,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屋内,父亲继续兴致勃勃地讲着,从平型关大捷讲到北平和平解放,从上甘岭战役讲到西藏平叛,这一遭儿讲下来足足两个小时。令人颇感惊奇的是哥哥过去听得次数比我还多,然而现在却好像一点儿都不厌烦,有时竟然还能嘿嘿笑上几声,甚至还催着父亲快点讲。
父亲讲着讲着打起了呼噜。我在窗外站得腰酸腿疼,正准备回去睡觉,忽然又听见母亲说:“娃子,你瞌睡啦?”哥哥说:“不瞌睡。现在该娘讲了。”母亲说:“好,我今天给你讲个新鲜好听的故事。当年,你姥姥的针线活儿那可是远近闻名哪!绣花能招蜂绣鱼能游水……”哥哥说:“娘的针线活儿在十里八乡也是有口皆碑呀!”母亲自豪地说:“那是那是,古语说得好嘛,什么娘什么女,什么谷什么米……”嘿嘿,这更是老掉牙的东西,我就是听着这句“姥姥的针线活儿”长大的。母亲一气儿讲了个把钟头也睡着了。这时,屋里传出哥哥轻轻的鼾声。我听得出,鼾声里有极度的劳累和疲惫。
夜很深了,周围死一般寂静,我的心里却翻江倒海。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翘首盼望哥哥回来的原因了。我小时候最爱听故事,父母不管多忙多累,都会满足我的要求。现在,他们都老了,想再讲讲当年的经历和故事,借以消除寂寞和孤独,但跟前却没有人听了。无奈,只好在两人的世界里煎熬着企盼着。我每次回来虽说又带吃喝又带钱,然而,这些东西能消除父母的寂寞和孤独吗?不能。人老怀旧,他们想和儿女们唠叨唠叨,可我却没有耐心听。这一点,哥哥比我做得好。
第二天我问哥哥,你是用什么办法坚持听下来而不瞌睡的?哥哥摇摇头说,没有办法只有想法。想法?什么想法?我又问。哥哥说,让老人唠叨个够!他们唠叨够了,尽兴了,才能安然入睡;他们不睡,我又怎么能睡得着?
一个个深夜,一次次聆听,聆听那早已倒背如流的“故事”,哥哥就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孝敬父母的。这时我才懂得,聆听,远比吃穿和金钱管用得多!这种聆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要用心。心的聆听,这才是孝心的完美体现。
哥哥,你为我做出了榜样!
假期满返城。汽车开动后,我向村口的父母亲高声喊道:“爹,娘,下次回来,您们向我唠叨,我也要用心去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