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志强,嘉兴教师,阅读与写作爱好者,退休后任《秀洲区军事志》、《油车港镇志》主编。
我在老油车港当教师的前二十年左右,那个巴掌大的小镇还很闭塞。不但交通十分不便,文化娱乐阵地更几乎是一片荒漠。那时如果谁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的话,已足可和现在的数码家庭影院媲美了。
好在这荒漠之中尚有一片小小的绿州,那绿州就是露天电影。
说起乡镇放露天电影的历史,还得追溯到解放初期。1952年嘉兴县建起了一支中苏友协电影放映队,专司到下面的乡镇巡迴放映电影。但因僧多粥少,一个乡镇一年也难得轮到几回。
1954年,嘉兴县成立了电影公司,逐步拉起了多支带有自发电设备的放映队。1970年起,第三放映队专门负责包括老油在内的嘉兴北片各乡镇的放映工作。因此一个乡镇的放映场次便增加到了平均每半月一次。
1974年,当时的澄溪公社自建了电影放映队。正如俗话说的那样:自有自便当。自此不但集镇上隔三差五便可看到一场电影,连下属的各大队的社员也不时可在家门口看上电影了。
看露天电影对那时的乡村百姓来说无异是一顿饕餮盛宴,其盛况之空前丝毫不逊色于如今的赶庙会。
早在放电影前几天,放映队便会派员在老油最繁华的长生桥堍贴出海报。人们看了便像看到了特大喜讯般地奔走相告。那些正在热恋中的青年情人更是早早相约共赴那场“盛宴”。
在美滋滋的心情中大家终于等到了放电影的日子。那天上午八、九点钟就已经有人到学校操场上放凳子了,为的是抢占观影的最佳位置。到学校放晚学后,整个操场已成了一个“凳子博览会”。至于我,当天也是慈悲为怀,基本不布置回家作业,以免触犯众怒。
早早地吃过晚饭,人们便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观影场地,有的还是从几里路外的村落特地搖船而来的。大家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更有顽童爬到了围墙上。那时的观影不分男女老少、工农商学、贫富干群,都是完全平等的,绝无专座之类的优待,更不要说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包厢了。
夜幕降临,放映开始。先是一部简短的新闻纪录片,然后才是正片。所放影片大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有《南征北战》之类的战争片,有《羊城暗哨》之类的反特片,有《今天我休息》之类的喜剧片,有《李双双》之类的生活片,间或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的戏曲片。虽然各人口味不同,但因为是“饿煞电影”,所以几乎人人都聚精会神地看得津津有味。随着银幕上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的心情也上下起伏,有时欢笑,有时愤怒,更有时紧张得手心里捏了一把汗。此时唯有尚不更亊的稚童在人群中钻来奔去。当然也有“恋人之意不在影,在于情爱之间也”的姑娘小伙自始至终一直紧挨着在窃窃私语的。
电影放完了,人们带着满足的心情哄闹着散去。操场上留下了“一地鸡毛”,只得第二天早上有劳同学们清扫了。
拿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露天电影的放映质量实在不怎么样。放映机先仅是8.75毫米的,后来也只是16毫米,其银幕还不及现在市府广场上矗立着的巨型电视屏幕。电影拷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黑白的,常常出现大片的雪花点。由于是单机放映,因此中间还要多次停下来换片。但它带给底层百姓的热闹和欢乐却是现在高档的3D影院所无法比拟的。
乡镇的露天电影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在与民同乐上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它在老一辈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永远不能撼动。当然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对它同样永志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