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高兴兰: 家乡的野味

时间:2020-10-18 17:58:48    来源:
回家的路很长很长,从北京到重庆的火车穿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让那无尽的思念写在风中,写在我脸上,当触向家乡大地的那一瞬间,一缕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击碎了我思乡的梦境。家乡,装满了母亲盼儿归的喜悦;家乡,装满了亲人们的微笑。
 
家乡的五月,承载着我思念的东西太多,那些有过童年回忆的地方,已渐渐远去,熟悉的田间泥泞小道、坑坑洼洼的马路、土房已走向孤独。如今,到处一片新农村景象,水泥小道,宽阔的沥青公路,预制结构的楼房,镶嵌在满目青山绿水之中,连绵起伏的方斗山敞开双臂,迎接游子的归来。我一头扑进大山的情怀,搜索童年记忆中的九月香、千夫头、香菇、大脚菌、三霸菇、鸡脚菌、地泡、栽秧泡等数不胜数的山珍野味。每到这个季节,弟妹们不是上山摘野果,就是上山采蘑菇,把自己也舍不得吃的山珍野味让我这个北漂的游子先品尝,这片浓浓的亲情使我很感动。
 
一天早上,表妹给我端来一盆野味,我惊喜不已,哇!便脱口而出:“栽秧泡”!还是我童年的印象,一簇一团一团的颗粒相互拥抱在一起,页面是绿的,中间清晰地看到叶径,边沿为锯齿形状,叶背是白色的,很新鲜,颗粒饱满,黑里透红,黑红相间,一见就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摘了几粒放在嘴里,细嚼慢品,一股淡淡的清香甜上心头,激动之下,我就拍成图片,得意地发在朋友圈里晒晒图呗,这是大城市不能有的,也是拿钱买不到的野味。很快就赢得朋友的关注,有的点赞,有的直呼其名“栽秧泡”,更有人夸张地说:“我是吃栽秧泡长大的”。
 
“栽秧泡”顾名思义与栽秧有关,并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同,因每年的5月份是农村栽秧季节,栽秧泡又正成熟在这个季节里,所以人们就叫它“栽秧泡”。小时候,我们家的房前屋后,山里山外,坎上坎下,每到栽秧的季节,栽秧泡先是开一簇一簇的白花,花蕊为黄色,然后渐渐成熟,母亲用桐叶卷成一个斗状(上大下小),把栽秧泡带回给我们吃,我便认识了栽秧泡。原来,田头地边到处都自然生长着栽秧泡,我和一群伙伴或放学、或上山砍柴,就不由自主地去采摘,而且还要挑选颗粒最大,颜色最深的吃,一处吃完了又到另一处,火伴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傻笑,黑红黑红的嘴唇,像涂抹的唇膏,手指头也变成红色,像火柴棒一样,童年的那种天真浪漫,无忧无虑,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长大后,我住进了城市,满眼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那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野味栽秧泡,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线,没想到今年又浮现在我眼前。
 
除了栽秧泡外,我更喜欢野外自然生长的,纯天然的绿色菌类“九月香”。它们生长在落叶丰厚、土地肥沃、空气清新的松树林里,姿态各异,有的细长挺拔,亭亭玉立;有的粗壮匀称,各展丰美;有的个头矮小,扁头扁脑。但它们的同一特点就像撑开的一把小伞,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假菌根等部分组成。颜色中有深有浅,差异较大。尤其是幼小与老熟时的颜色差异就更大了,周边有全缘而整齐的,也有被撕裂的,菌盖表面有皮层,在皮层菌丝里含有不同的色素,有的一身幽绿,有的金黄,有的色彩斑斓,舒展不同的身姿,展示不同的韵味。本应出现在每年的九月份,才无愧它们的名字。可它们偏偏早来到这个世上,每到阳历5月左右,却是生长九月香的季节,尤其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时,更是生长九月香的最佳时机,我和弟妹们或背上背篼或拿着提篮到松树林里采蘑菇,东瞧西找,一朵一朵的,有的裸露在地面,有的半遮半掩羞涩地躲在干松针下,偶尔也有一片一片的“蜡面黄紫光欲湿”的九月香,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菌根,“酥茎娇脆手轻拾”,然后一朵一朵小心地放在篮子里。
 
回到家,弟妹们把九月香全拱手给了我,让母亲煮来吃。母亲将九月香洗净,在锅里用猪油烧热后放上少许花椒粒、姜,爆锅后,放进九月香炒到一定的火候加清水煮,煮沸几分钟转中火,同时加适量的盐和大蒜,再煮沸几分钟转小火,加进猪肉片,出锅时加点鸡精,一盆九月香蘑菇煮肉片汤,香喷喷的扑鼻而来。这种九月香蘑菇在烹调上还可炒着吃,涮火锅,煮鱼等。因它们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运气好的还会登大雅之堂,那味别提有多香了,要有多香就有多香。
 
时间如划指的清风,一转眼就两个月了,北漂归来的游子又要离家了,亲朋好友们早早的来为我送行,母亲的眼里盈满泪水,我却不敢回头多看,我怕那止不住的泪水奔涌,一头钻进车里,车窗后留下母亲苍老的身影和亲人的挥手,九月香的滋味和家乡的老酒伴我远行。其实,我并没有走远,那满目的青山绿水和浓浓的家乡野味,涌进我激情燃烧的心里。家乡的美,家乡的野味,家乡人的真情收藏进我的记忆。
 
【作者简介】高兴兰,女,土家族,1953年10月出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197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改为西南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在工作期间坚持写作,先后有散文、论文、人物通讯等20多篇文章在《中国地方志》、《中国监察》、《中国民族报》、《重庆日报》、《四川党风党纪月刊》、《重庆当代农村》、《重庆文艺》等刊物发表。2002年应聘担任《可爱的石柱》、《石柱县志》、《石柱县年鉴》、《石柱土家族溯源》及《石柱信合志》、《石柱信合年鉴》副主编等工作。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