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阎新华
家居乌龙山下,辽河岸边,半湿润中温带盛产李子。无论身在何处,每年我都会在谷雨赏李花,中元品果香。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沟有一李园。时至谷雨,李花就挤挤擦擦密密麻麻缀满枝头。春风吹拂,李枝轻摇,花瓣飘舞,芳香满天。李园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当青涩的果子黄豆粒大时,看园的聋哑人就端着洋枪驻园了。洋枪对我们这些“小馋虫”来讲是震慑,重在开铳驱赶糟蹋果子的松鼠及鸟类。我们把李园作为解馋的寄托,盼果子快点成熟。等生产队采摘罢园后,凭运气在蒿草中捡拾遗下的风落果、半糜果。
中元节一过,果子就诱人了。采摘李子有讲究,最佳时机是早晨太阳没出来的时候。一夜低温处理、秋露沁凉,果子带着白霜和露珠。干碗儿李子用拇指和食指稍用劲一捏,咯嘣一声分为两瓣,送进嘴里脆生生、酸甜可口。小水李子整个扔进口中,舌头横竖一碾,就满口蜜汁。要讲野性,当属中秋的大红桃李子,酸中带甜、甜中带涩,那才够味够爽够刺激。家乡人走亲访友都选择秋天,李子是能拿出手的上等礼品。
其实,种植李子是要遵循自然、人文、市场等诸多规律的。否则,就不容乐观。我耳闻目睹的史实中,就有鲜活的事例。
1985年4月下旬,李子含苞待放。父亲听天气预报得知一场倒春寒来袭,就将窗上御寒的塑料布撤下,严严实实包裹在院内的李树上。一夜之间,方圆十里的李树花蕾全部被一场寒潮冻死,李子绝收。秋后,唯我家李子蒜瓣子一样,左邻右舍大饱口福。
我朋友曾开煤窑赚过钱,后来,严禁私挖滥采,他就转行扣大棚,栽植了五千多株嫁接的桃李子。由于缺乏市场调研,操持了三年才作果的反季李子没有销路,最终血本无归。
改革开放,物资极大丰富。我们年少时奢食的各种水果,如今随处可见、想吃就买。在生活殷实、环境优美、共奔小康的进程中,李树也充当起了城市美容、公园绿化、景观塑造的重要角色。春至李花艳、秋来果满园。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无论男女老少,只注重于观赏,彰显了“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君子之风。
权威部门发布: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在农村。
我初中同学就认准了这个理儿。十年前承包了两山一沟,种玉米忙活一年攒不下什么油水。后来,在上级农艺及资金的扶持下,他以栽培优良李树为主,以葡萄、123苹果等为辅,历经五年农村新产业建设,2014年秋,农家采摘园投入了运营。据他们夫妇介绍,每年七月末,早熟的国风七号、红心李子就开始成熟,每天游人络绎不绝直至中秋。虽然辛苦劳累,但家居深山,能跟城里人亲密接触交流,给游客带来快乐,又有不菲的收入,日子过得很充实。
2019年初我到省城定居。在陌生的环境里,好不容易熬到清明节回乡祭祖,间或还参加了作协采风活动。在情思满满、不忍离别的怀旧中,还是不得已回到了省城。回来一周,老同学微信我:李花开了,你来看吧!
天还没亮,我与妻就驾车180多公里,重返故里。
绽放的李花鲜艳艳、白晶晶,在枝头摇曳,在园中飘洒,在岗上飞舞,在山溪追逐。看到李花,我的心已被秋天个头大、甜度高、口感好的乡李醉晕了。
妻怂恿我写首诗。我憋了老半天,就弄出一句:
风拂李花香满天。
作者简介:阎新华,吉林省东辽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