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大巴山区纪行
●余建华(四川)
为什么巴山红叶这样美?因为大自然恩赐眷顾了它。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10月18日,第十七届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隆重开幕了。
笔者数次到过巴中,亲眼目睹了大巴山秋季红叶绽放的绚丽景色。和煦的阳光照射在红叶上,每一片红叶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的光彩。放眼望去,层林尽染,焕发出美丽的英姿。红叶片片簇生在青山中,如红旗飘扬;纤细娟秀,似鲜花柔情;灿若朝霞,宛腾腾火焰。大巴山秋天的浪漫演绎出疯狂,观赏红叶的人群追着这片红海,追着这片灿烂,追着这片秋景,分享着幸福。人们情迷大巴山,痴情大巴山,陶醉大巴山!俊男靓女们或举着相机,或端着手机,不停地拍照。“这景色真是太美了!”游人大呼过瘾。有位游客快人快语:我到过很多景区,没有哪里的红叶比得上大巴山的红叶如此斑斓,如此光怪陆离,如此神奇妩媚,如此靓丽绝美!
笔者从地上捡起一片红叶,捧在手心里仔细端详:它像一把小巧玲珑的扇子,又像凤尾鱼的大尾巴。粗粗的叶柄,红色中透出绿意;细细的叶脉从叶柄中伸展出去,煞是好看;红色的叶片和细细的叶脉紧紧连在一起,亲密无间。我把叶片放在鼻孔处闻了闻,它散发出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笔者踩在红叶散落的路上,倾听着落叶破碎时的“沙沙”声响,观赏着苍老的红叶随风飘落时的旋转状,内心有说不出的惬意。忽然,一阵大风吹来,片片红叶脱离了树枝,在半空中灵巧地翻飞着、滚动着。那片片落叶如同喝醉了酒一样,晃悠悠地飘落下来,把路面铺垫得彤红。“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片片红叶像条条火红的裙子舞动在山间,让人感受到像西班牙女郎般的热情和浪漫。
诗人笔下对秋天的红叶有精致的描述。唐代杜牧有诗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天的红花虽然色泽艳丽,但不如秋天的红花深沉、透彻、飘逸。陈毅元帅曾赞美西山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欲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短短四句诗,元帅的革命豪情跃然纸上,红叶被元帅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
大巴山是彩色的。来到大巴山,仿佛置身炫彩的梦境中。这里旅游资源超级丰富,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在光雾山面前,通江县的诺水河也毫不逊色,除了壮观的峡谷飞瀑外,300多个地下溶洞简直好看到了极点,五光十色,妖艳得很,“天下第一洞”名不虚传。红叶、森林、雪山、溶洞……无缝连接的美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流连在这片被红色历史文化浸润的大巴山区,你不仅可以看到秋天的红叶,迷人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更会随处可见红色遗迹、红色遗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为什么巴山红叶这样美?因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笔者来到位于大巴山的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参观。这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首府所在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座落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000多名红军英烈,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陵园。
解说员告诉我们: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入川,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存续近3年时间。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挥师西进,渡过嘉陵江开始长征,留下川陕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近3年时间里,先后有12万多名巴中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其中有4.8万多名英勇牺牲。巴山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这片热土上传承至今。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西北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烈士陵园,园内安葬着7800多名红军烈士,这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陵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民政部批准将“王坪烈士陵园”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11年,四川省决定将散葬在通江县20多个乡镇的50处烈士墓的172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12年5月9日,扩建后的烈士陵园正式开园。现在,这座烈士陵园共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笔者了解到,80多年过去了,至今通江县还有一种习俗,老百姓过春节吃团年饭前须到红军墓前祭拜。这是因为当年红军是当地老百姓的“贴心人”“自家人”,当年每10名巴中人中就有1人参加了红军。
80多年前,红军指战员英勇作战的动人故事感动了参观的每一个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几乎有两年时间都在与敌作战,大小战斗近200次。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红军伤亡4万余人,其中历时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红军战士伤亡2万多人。最著名的就是1934年7月11日至8月7日的“万源保卫战”。时任红九军副军长的许世友在《万源保卫战》一书中回忆道:“我们从望远镜中看去,山坡上、山谷里,到处是敌人,就像数不清的狼群,往我们山上扑来。我们的战士一个个从工事里跳出来,杀奔敌人,和敌军混战成一片。这样的反复冲锋,一个上午就有五六次、七八次之多。眼看着熟悉的战士、干部在肉搏中倒下,眼看着敌人冲上了盖沟,我们的大刀是纯钢的,能连砍十多个铜元不卷刀,但在厮杀中有时也砍卷了刀,长矛更是捅得弯弯扭扭的。情况实在危急时,我们军、师干部,把八角帽往下一拉,也带了敢死营冲出去。敢死营配备有冲锋枪、大刀,一冲出去,就把敌人杀得纷纷倒地”。
李先念血染钟馗山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1933年除夕,时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政委的李先念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带领一个团,在钟馗山阻击川军田松尧6个团的疯狂围剿。2月25日,数倍于红军的敌人向红军发起三面围攻,成梯次冲锋,向钟馗山倾泻大量炮弹。李先念不幸右臂被炸伤,鲜血直流。李先念带伤指挥战斗3天。2月27日,红11师发起全线反击,毙伤俘敌2700余人,取得了反“三路围攻”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此次战斗被列为红军战史,成为重要战例。战斗结束后,李先念才去疗伤。他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光辉业绩,永远铭记在大巴山人民的心中。
当地还流传着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抢渡宕河的故事:1934年夏,反“六路围攻“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连日来,宕河洪水陡涨,波涛汹涌。苦草坝渡口的木船随着水位上涨,已拉到街道的大树拴着。徐向前戴着斗笠,骑着枣红马疾驶而来,他望着汹涌的洪水沉思片刻,命令道:“准备抢渡!”警卫员和随行干部惊得目瞪口呆:“首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把船推到对岸,我们淹死是小事,可你……”徐向前为之一笑,说:“这次洪口会议十分重要,关系着我军胜败的大事,再危险,我豁出命来也要闯过去,准备吧!”苦草坝特别区委立即从部队和船工中精选了十余名驾驶能手,一人一桨跳上船。在船工们奋力拼搏下,木船向对岸驶去。大家为此捏了一把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只小船,徐总指挥却若无其事。船终于到达河对岸。徐向前和船工一一挥手告别,高兴地说:“谢谢你们!”
毛泽东同志对川陕革命根据地作了很好的评价:“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得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相邻的王坪村,当年有100多人参加红军,1000多名群众支援红军,被誉为“红军第一村”。如今,王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欣喜地看到,水泥路直通村内,几乎家家住着两层楼房,不少村民都购买了小汽车,村民们悠闲地坐在家门口、村头,喝着茶、聊着天,享受着甜蜜的幸福生活。
巧的是,笔者在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的头天(10月16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正在巴中市调研并参观了“红军烈士纪念馆”。他强调指出,巴中是革命老区,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越是这样,越需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越需要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巴中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要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苦干实干,艰苦奋斗,以优异成绩告慰革命先烈,造福老区人民。
为什么巴山红叶这样美?因为党员干部精心“浇灌”着它。
在大巴山区参观,笔者深深感到,巴山红叶这样的美景,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大巴山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民谋福祉,精心“浇灌”它开花、结果。
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原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王瑛,就是巴山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她被群众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王瑛于1982年6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5月起在巴中市纪委、南江县委工作,生前系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8年11月因肺癌病逝。
个头只有1.54米、身材瘦小的王瑛,让人见识了小女子骨头有多硬。在南江县,人民都知道,在她面前为人说情是行不通的。在她担任南江县纪委书记的几年里,她直接牵头查办各类疑难、典型案件50多起,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她坚持一查到底,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在纪委的工作岗位上,王瑛创造了“五个零”工作法:为民服务零距离、干群关系零隔阂、监督检查零档案、案件查处零搁置、再塑形象零起点。由此营造了当地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王瑛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为解决洋滩村村民赤脚过河到对岸种田的难题,她协调有关部门,建起了一座铁索桥;为解决南江县“背二哥”的住宿难题,她想方设法建起了公寓和餐厅,让“背二哥”有了安身之所,不再风餐露宿;为资助农村贫困孩子读书,她捐出自己荣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的2万元奖金。2004年6月,她带领干部到付家乡调研。时值多雨季节,她冒雨步行在村子里听取群众意见。渴了喝口井水,饿了啃块饼干,困了就伏在农民家的桌子上打个盹。在十多天里,她与同行的同志走访群众60多人,收集意见40多条。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查实该乡挪用农网改造户表集资款12万元,抵扣粮食直补资金2.3万元,计划生育白条收费3万元等。王瑛现场督促乡政府给农民兑现了抵扣的粮食直补资金,迅速归垫被挪用的农网改造户表集资款,重新启动了农网改造工程。事后群众将一面“严格执纪,真情为民”的锦旗赠送给了王瑛。
王瑛是家人心中的好媳妇、好妈妈、好姐姐。她对待家人要求严格,家人接受礼品,她要求坚决退还;家庭的一切不明财物,她要求坚决清理。她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友办私事,模范践行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庄严承诺。
2006年7月,南江县遭受特大旱灾。王瑛累倒在抗旱第一线,经查她身患肺癌晚期。面对病痛的折磨,她谢绝了上级组织给她调换轻松工作的提议,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回报党组织的关心。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正在重庆接受化疗的王瑛中断化疗,一路颠簸500多公里赶回南江县,立即带领县纪委的干部奔赴救灾第一线,确保国家救灾款物发放到位。在她病情确诊后的两年零四个月里,除去十多次的化疗时间,她有194天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和案件查处现场。2008年11月,王瑛病情恶化,在前往医院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听闻王瑛去世的消息,群众自发赶来为她送别,悼念的人群在巴中市殡仪馆外排成长队。
“你是一片红叶,漂浮在寂静的远山。流芳凝香的情怀,梳妆故乡美丽的容颜。迎霜化雪的傲骨,守护百姓永久的平安。”这是歌颂王瑛的电视剧的片尾词,她所拥有的“红叶精神”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这位一生痴爱大巴山红叶的党员领导干部,有着红叶一般的风骨和品格,她用燃烧的生命点燃了革命老区巴中这片红色热土,她用自己对党对人民的一腔忠诚和热血,践行了入党的初心和使命,被大巴山人亲切地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为什么巴山红叶这样美?因为老区人民辛勤耕耘着它。
巍巍大巴山,山美,水美,人更美。笔者了解到,新中国70年来,特别是巴中建地设市26年来,大巴山人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苦干实干,创新创造,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1.23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上实现了华丽转身。
先说说经济建设方面的变化:70年来,巴中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8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45.88亿元,是1949年的739倍;70年来,巴中经济增速加快,全市经济保持了平均增长8.2%的速度,其中,2002年~2013年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平均增长12.6%;70年来,全市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建立了四大特色农业、四大新型工业、四大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档升级;2018年,巴中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2:49:35.8,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4.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了46.7和28个百分点。
其次说说脱贫攻坚方面的成就:全市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加快绿色崛起,奋力后发赶超,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一张老旧石房的照片,让通江县兴隆乡渔池村村民郭维恩感慨不已:这是他童年记忆里“家”的样子。2018年底,在悬崖下危房里住了多年的郭维恩搬进了新建的聚居点,他分到了100多平米的新房。跟郭维恩一样,渔池村60多户贫困户陆续住上了新房,渔池村旧貌换新颜。到2018年底,巴中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9.42万人减少到6.29万人,贫困村由699个减少到101个,贫困发生率由16.3%下降到2.1%。奔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村民岳俊成乐哈哈地说:西厢村引进光雾山林业有限公司,通过流转集体林地、耕地,建成1500多亩“茶药基地”,采用“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创新“流转出租+入股分红”机制,只用两、三年时间,荒山就变成了村民致富的产业园。
再说说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的变化:众所周知,巴中是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特殊区域。1949年巴中的通车里程只有66公里,没有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也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巴中发展的最大瓶颈。1993年成立巴中地区,当时只有4条省道,几乎全为泥土碎石路。也就是这一年,地委、行署将建设唐巴公路作为“一号工程”,巴州区68个乡镇承担了唐巴公路巴中段的路基建设任务。巴中恩阳机场在2015年2月已经开建,今年2月3日正式通航,这是川东北最大、最好、最现代化的机场。从巴中飞到成都只要1个小时;通江人民期盼的巴万高速正在全力建设中,作为一条重要的出川通道,将成为通江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115公里的巴陕高速公路也让巴中与周围的联系更加密切,去年11月22日已经全线贯通,打通了米仓山千年屏障。巴中到陕西汉中市由原来的3.5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4小时可抵达西安。从“无路走”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380万巴山儿女苦干实干,辛勤耕耘,他们在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不懈奋斗。
笔者了解到,巴中设地建市26年来,不断推进城镇化,从中心城区到县城、中心集镇、村民聚居点,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巴中城区建设面积达62.1平方公里,人口达61万人,“一城两翼”格局基本形成,产城相融,宜业宜居,巴中城市正式步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中心地位、吸附能力初步彰显。截止2018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41.85%,比建市时的1993年提高31.41个百分点。夜幕降临,笔者漫步在巴中市宽阔的江北大道上,秋风拂面,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在“登高楼”前的广场上,夜幕下的人们踏着欢快的节拍,或歌或舞,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数据显示:2018年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6元,是1949年的4221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2元,是1949年的3872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巴山儿女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辛勤耕耘,砥砺前行,告慰了红军烈士的在天之灵,为巴山红叶的壮美景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巴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