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来自赋能岛终生成长群>
< 整理:阿九 校对:佳玲 配图:杨坤发>
本期导读:
1、公司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吗?
2、职责边缘的工作应该怎么处理?
3、职场上,是否要严格地在其位谋其政?
“是否应该在其位谋其政?”昨天赋能岛有位同学提供了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原来他在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工作,从企业发展开始就跟随公司。刚开始时公司人少,活儿都是抢着干。
现在公司发展大了,人也多了,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可同时也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相互推诿甚至甩锅的情况,还有些人把别人的帮助当成了理所应当,出现了一些矛盾。
公司是个组织,需要互相协调工作,但明确的岗位职责似乎又与这个协作有矛盾。
面对这些矛盾,他想知道其他同学的公司是如何设计岗位职责的,如果在职责边缘,比如那种好象谁都可以干、又谁都可以不干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作为个人,在职场上应该怎么做?
针对这些问题,赋能岛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的真知灼见。
本期精选讨论Top3
今天获得特别推荐的同学分别是:曹礼明、江湖书生、Nobody 。
Top1:曹礼明
今天这个话题我理解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协作问题。人少的时候,管理不规范,协作还顺畅;企业规模大了,管理规范化后,团队协作反而没那么顺畅了。
我理解有三个原因。
1.组织分工割裂了工作完整性。
明确了部门、岗位职能后,一件完整的工作被分解成串并行的小任务,不同单位完成的质量、进度不一定平衡,导致额外的协调工作。
比如一个人做一双鞋,不存在协作问题。如果3个人做一双鞋,A做鞋面,B做鞋底,C做整鞋,就多出一些协调工作。
AB的半成品,是AB送到C,还是C找AB拿,不一定有明确规定。A先完成,B未完成,A帮B做效率更高,但A不一定主动帮忙。
强调分工,专业效率和专业质量增强了,但工作的完整性,整合功能弱化了。
2.心理因素影响协作
岗位分工导致地盘意识,这是我的势力范围,那是他的势力范围,我担心手伸到他的地盘,他会有想法。我也不允许他来干涉我地盘里的工作。导致主动帮忙有顾忌。
而且我们是平行的双方,我牵头协调或他牵头协调,好像都有高人一等的嫌疑,所以都不愿主动牵头或协调。
3.人群规模改变影响协作
企业人少时,比如50人一下,所有人之间都相互熟悉,属于熟人社会,同时老板对所有人和事一目了然,凭老板个人就可以把人和事照顾得很周全,加上熟人社会,人情文化很管用,所以合作起来更容易。
人多了,比如100人以上,老板顾及不到所有的人和事,所以如果不分层分工,工作开展就会混乱。但分层分工,必然导致不同圈层关系,公司、部门、岗位的心理排序和利益冲突就会显现出来,协作效率就会降低。
怎么办? 简单从规模纬度分享如下(其实还有企业的阶段性考虑):
1.规模小的公司,比如50人以下,以人心(人情)管理为主,规范管理为辅。适合用润总说的羽毛球分权模式,公司有明确战略和阶段目标,大家通力协作。但有一个前提:领导人必须善于人心管理,否则还不如明确分工的制度管理。
2.规模大了,比如100人以上,规范管理为主。组织可划分为100到150左右的业务单元,既强调明确分工负责,又要有明确的统筹整合职能安排,提高端到端无缝链接的流程协作效率。
3.大规模企业,除了独立业务单元里分工和统筹的规范管理外,更需要强化基于公司全局的协作服务文化建设。
企业内部协作像其他问题一样,应不责于人,但求于势,多从管理上下功夫。
小企业,强调人情管理。
中企业,强调制度管理。
大企业,强调文化管理。
Top2:江湖书生
一、什么是好的企业状态
我觉的是否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这个问题表述的不够准确,应该是对企业来说如何能让大家在其位谋其政?
这个问题润总其实已经系统的回答过了,润总讲企业高层无为,中层有所为,基层无所不为,企业才能大有所为。这种状态不光大家各司其职,还能互相补位,是一种理想状态。
二、怎么让基层无所不为
基层无所不为的前提是中层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前提的前提是高层的无为,具体的办法就是抓大放小管细;
什么是大?例外和非常规事件;
如何抓?用财务预算制和管理流程化来界定例外,用报批来抓;
什么是小?财务预算内,管理流程里的事;
如何放?上级授权,下级备案;
如何管细?通过关键节点和重要细节进行有限度的怀疑,让监督之剑高悬。
三、回到问题
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权责的边界问题,这既是组织问题,也是团队问题,更是个人问题;
在组织层面,工作任务拆分不合理,责权利界定不清,管理轴线不合理,都会带来很多问题,解决这个层面的问题,一靠组织结构优化,二靠管理弹性弥补;
在团队层面,团队是否有目标引领,要没有协同效应,这样的团队不过是一个群体;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领导者、骨干和普通员工的搭配不合理也会出现问题;
在个人层面,主要是意愿和能力两个方面,是不想谋其政,还是不能谋其政;
是否在其位谋其政对管理层来说是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制度演化,企业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对员工来说其实是一种博弈关系,你的选择由别人决定。
Top3:Nobody
1、你们公司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吗?
我所在公司的确有岗位职责,不过实际上超越岗位职责的工作比比皆是。
2、在职责边缘、好像谁都可以干、又谁都可以不干的事情怎么处理?
我基于额外工作的个人收益和所需权限两个维度画了张图,供大家参考。
3、职场上,是否要严格地在其位谋其政?
我的理解是岗位职责只是一个岗位的及格线,做好了只说明你及格了。而要有所突破,就要超越岗位职责做事情。
🍂#在其位谋其政?#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期有哪几位同学的精彩讨论被选中。
是否应该在其位谋其政?
李岳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是用来解决普遍问题的,是基于理想的逻辑实现的,但是实际中往往是现实的逻辑,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特殊问题,特殊处理。
正常的情况下,往往是因为干活的人没有被授权,所以行使权力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这个问题要多维度具体的去看,当下的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协作的部门是什么样的人,在哪些环节推不动了,因为什么,还因为什么,还因为什么……答案可能就出来了。
规则定下来没问题,当事情按照既定发展的模式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回过头来想一想,一定是碰了某些人的蛋糕,所以才进行不下去的,找到它解决它。
如果自己没有权力和能力继续下去,很简单,做好自己的事情,等风来,要知道如果事情没有办成,你肯定不是最难受的。
王的秋天:
1、你们公司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吗?
明确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企业从创业期 走向成熟期标志,岗位职责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在它下面还有2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是怎么做,第二是做到什么程度。
这其实就需要进一步把工作标准化,业务流程化。否则就会出现扯皮,没有公开的标准,大家都会按照自己的想象的标准来做事,比如,找财务报销,但是票据乱贴,那就给财务带来新的工作量,他要重新整理,这其实是基础素养的问题,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这个问题看似员工的问题,共实是管理层的问题。岗位职责、KPI、配合绩效机制配合起来效果比较好。
2、在职责边缘、好象谁都可以干、又谁都可以不干的事情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也许还是 岗位职责不够清晰,比如有一条叫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你安排一条,他插一条,最后完成A的没有完成B的,这个都是为了公司,却没有明确的优先级,那自然得看私人关系处得怎么样。
在设计岗位职责,最好有一个原则,相互独立,互相监督,大家无缝配合是最理想的,如果做不到,就需要把这些杂事,专门收集起来,交给一个人。
比如企业初期,人事、行政、财务、库管,1~2个人就可以完成,这个部门就称为总经办,后面根据企业发展再把岗位独立、人手多了再独立成部门,一个部门的职责边界相对清晰,只找负责人的麻烦就可以,内部的事情,由他来协调。领导只做定标、检查的事。
3、职场上,是否要严格地在其位谋其政?
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陨灭之外的临时任务。
公司越大,越需要权责分明,这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人事就是选人、育人、用人, 行政就是公司环境管理(人文规章制度、环境温度、资质证照、办公用品等)。
在招聘忙的时候,大家要互相配合,行政也要去人才市场招人发广告,那这个算临时任务,要听人事经理的安排,前提是领导要做好动员工作。
再比如行政上需要办证跑腿,人手不够,也可以借用人事,把规则说清楚,最好不要把太专业的事交给他,这样必然会出错。
李崧 Stanley :
员工说一做一,但决不做二,其实并不一定是因为员工不努力、没有责任心(或者说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可能是管理的等边三角形被打破了,责权利三者失衡。
对于员工来说,责任很大,但是权力和利益很小,会让员工觉得这件事我不可能做好,做好了对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最优选择就变成了消极怠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改变,也许需要管理者从根本的制度设计上下功夫,让每一个职位的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关系对等,如果不对等就会产生各种管理问题、影响效率。
波波脑湿:
关于是否应该“在其位谋其政“,我有两点看法:
第一,润总的课程中说过:工资发给责任,奖金奖给业绩,股票赠与潜力;对应的是员工的工作意愿的不同:”工作者“、”奋斗者“、”合伙人“。
公司管理越来越职责分明,方便了一个”工作者“清晰地界定自已的责任,不会越界,也更容易区分一个人是否担责,这首先不是一件坏事,做多少事、拿多少钱、担多少责,摆在明面上。
如果职责不分明,一件事情大家一哄而上,最后弄砸了谁也不承担责任,由部门领导甚至公司来背锅,这不是更不好吗?
第二,没有人愿意成为”奋斗者“,没有人去干那些边缘模糊、不好界定责任的事情,没有人为了业绩去冒险,甚至没有人像”合伙人“一样去思考,说明公司的激励制度出了些问题,你可能要考虑怎么去鼓励大家从”在其位谋其政”的合格“工作者”变成“奋斗者”,甚至是“合伙人”了。
说容易,做特难,我目前也在一家小型私营公司工作,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激励的制度真要推动起来,实在不易,首先老板就得先学习、弄明白,跟高管的观念趋于相似,才有可能往前推,所以,特别羡慕那些老板本身就在学“得到“、甚至就在学五商和管理学课的同学们。
敏 曰:
1. 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事不关己,推诿挂起,在不同的公司或多或少存在。 其原因可能是职责划分不清,可能是考核不力,深究可能是用人制度出了问题,再深究是组织文化出问题,进一步深究就到了最高层,管理不得力。
2. 职场上,在其位谋其政,理当如此。如果是哥们,姐们,朋友间关系好,再难的事也努力帮助解决。而关系不好,可能一句话的事,也不愿伸手帮忙。
3.职场人主观上谋其政,不仅谋划一亩三分地,还有延伸到相互接口的地方,学到知识,得到锻炼,不妨多做点。
而从公司制度设计时,要防止扯皮推诿,各职能的接口是否作好衔接,在职责描述进行规定,不能让雷锋老吃亏。
其次是加强团队建设;培训沟通强化各自职责, 注重协同整合。
其三,同步明确考核要求,规定和制度在前,如果仍然存有扯皮推诿,所谓先君子后小人, 季度/半年度/年度 360度考评:奖优罚劣,或5%末位淘汰。
从宁老师课中学到,团队建设的三种共同体,作业职业共同体的普通员工,至少要上升到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余小生:
今天话题需要根据企业性质和企业发展阶段来判断。
企业性质偏国企、金字塔结构、为传统工业等类型,严格的计划组织体系和层级部门设置有其功效。企业发展成熟期后,人多、部门多、层级多,需要岗位职责体系约束和匹配。
如果存在边缘职责问题,要么没人管,要么多方管,根本上,需要制度设计解决,解决前,需要高层指定牵头部门。
从部门利益角度考虑,要不要主动去解决,这很复杂,考验部门领导决策能力。如果通过主动解决可以实现部门和企业整体共赢,那么自然要去做。
今天话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少更多问题细节。可能不同的边缘问题有不同应对解决之策。
周 :
1、你们公司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吗?
虽然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但由于大环境不景气,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突破业绩,让非销售部门的人兼了不少售前、售后工作,这就导致岗位职责变得不那么明确了。
2、在职责边缘、好像谁都可以干、又谁都可以不干的事情怎么处理?
在职责边缘,但对我发展业内资源、渠道或者能够向领导展示实力有帮助,我会选择接下来尽快做好,反之则尽可能不参与。
3、职场上,是否要严格地在其位谋其政?
基于职场的基本三原则,严格地在其位谋其证虽然能够充分确保安全原则,可是也会导致自己的进步受限,毕竟长期待在一起合作的强连接能够提供的机会太有限,这样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收益。
而如果我们积极去承担一些份外之事,不仅仅可以给领导一个积极主动承担重任的好印象,也能够让我们建立更多的弱连接,这些弱连接将比强连接更可能带来来自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的机会,而不是仅仅来自强连接中领域内或公司内的充分竞争的机会。
杨少波:
今日问题属于管理问题,首先,我认为是摆正姿态。如果你有了这类那类的想法后该如何和领导表达。
这里的问题是你在公司的位置是什么,当你有了想法准备改动公司的制度的时候,你的老板是否愿意,老同事怎么想。提问中没有明确提问者的位置,很难对症下药。
我们知道润总将企业的发展分为创业期、成熟期、转型期,目测贵公司现在处于创业至成熟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如果是员工,没有多少权利,想要建议领导更改、确定制度,属于越权,反而你才是那个不在其位谋其政的人。
所以你是员工,就要保持沉默,且老板不是瞎子,老板问了你可以简单说些,用电梯法则简明扼要的说,不必批量。这里可以参考熊师傅的关系攻略。
如果是老板则是通过激发员工的善意,明确权责利。模糊领域模糊关系模糊利益,代表这是一块可以发展的地方,如果是员工,可以主动提出管理,但要明确责任、利益、权利。
沟通方面则是试探问下老板对这块区域是怎么想的,稍作表达自己的热情与才干,老板有意没问题。多开会,多交流,暗里询问下同事对这块模糊地带的想法。若老板想要深入了解后,你就有了资料。最后负责人是谁不必太纠结,你已经在老板眼里了。
维罗尼卡:
1、你们公司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吗?
这个问题事实上是企业管理的普世问题。个人认为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定责定岗,职责清晰明确的,这是优秀制度所要划定的界限。至于职责范围之外,如何让大家在关键时刻充分积极主动的相互协作,那便是文化应该干的事儿。
一个优秀的企业,制度和文化是企业的命脉。
假设一个企业连职责制度都没有划分清晰的话,必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直接的便是员工消极怠工,因为干与不干都OK,没有明确的职责界定。久而久之,懈怠和互相推诿便成为公司的风气。这是致命的。
相反,如果有明确的职责制度,每个岗位招聘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之余,员工们从岗位本身获得成就感,这便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了积极的力量再加上公司文化推崇协作,关键时刻,团队一定是可以承担分外事情,相互协作,达成公司更高目标的。这是良性循环。坦白讲,这种良性循环,明确职责分工制度是起点。
我目前所处的公司,职责算百分之八十明确。但依旧面临同劳不同工的问题。因公司主营业务以及利润点的缘由,业务倾向十分严重。导致专业人员,往往很辛苦,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报酬。
2、在职责边缘、好象谁都可以干、又谁都可以不干的事情怎么处理?
这是一个检验优秀员工的绝佳方法。说到底,这是一道企业管理题。润总说过管理无非三大要素:战略、组织、人。
事实上职责划分再清晰的企业,都会有上述情况出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在于“员工”这个主体。一般像这样的灰色地带,做的巧了,蕴含很多机会,做不巧呢,就是吃力不讨好。所以,优秀的人才总能抓住机会,职场情商低的人才就会默默吃苦干活,而油滑或者混日子的员工,一般会主动避开这个地带。
带着目标工作,任何时候不迷茫,不纠结,明明白白做事,清清楚楚升职。
3、职场上,是否要严格地在其位谋其政?
做好本职工作是本分。巧妙抓住本职工作以外的表现机会,是本事。给领导的印象,谁能说的好是从哪件事情上开始的。
元实:
制度治理。可能过于规范,有助于控制风险,但会缺乏活力,不利于创新;人治,可能过于自由宽松,有助于创新,但容易产生风险,容易各自为政。企业处于不同阶段会有相应的管理模式,即是客观条件限制,也是事物发展规律。
无论哪种模式都会出现职责不清的工作,有的靠人来协调,有的靠部门来协调。
1、你们公司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吗?
大型国企,有岗位职责,但执行中并非完全据此操作。由体制机制与企业文化与管理者风格与员工素质等一系列因素造成。
2、在职责边缘、好象谁都可以干、又谁都可以不干的事情怎么处理?
不同环境处理方式不同。
民企,老板说了算,人治大于制度治理。总原则,按老板喜好来干。再细分,你想求稳,你就以不出问题为原则;你想求进,就以多做多得为原则。具体事例中,还要考虑各级关系,民企关系看老大。
国企、事业单位等错误风险高于成绩收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便多说。
政府机关,更不能说。民企不能动其财,国企不能越其权。
3、职场上,是否要严格地在其位谋其政?
没有严格地在其位某其政,错在“严格”。做事都有原则,上级布置任务有原则,下级工作也有原则。有一个大格局,保持稳定的输出,多做有效沟通,做一个靠谱的人,可能会收到较好效果。
Frank:
我们公司和题主所说的情况有些类似。刚开始公司人少,职责没那么清晰的时候,做起事情来都还好,但是发展大了后,部门也建立了,人员也增加了,却出现了很多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
我觉得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单单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可能还有绩效考核不明确等问题。解决的方案要看情况,但是解决问题的人肯定不能是同级,必须是上级或者更高层级的领导深挖问题根源,从问题的源头去做出改变。
是否要严格地在其位谋其政?我觉得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工资和工作强度是否相匹配,另一个是自己是否有更高的追求。
如果你希望从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有更高的追求,那么不单单要在其位谋其政,还要多谋多做,即使工资、待遇不高。
如果是考虑到自己工作量多,强度大,公司给的工资和待遇不高,选择少做些工作无可厚非,但是这对个人的成长很不利,与其在这里怠工,不如考虑换家单位了。
胖子会飞:
看到问题就感同身受,因为自己的经历几乎和案例一模一样。而我所在的公司也正在经历一个由粗放到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很艰难。在回想了我所在公司十多年的发展,以及最近在学习的宁向东老师的课程后,个人的想法是:所谓的“明确岗位职责”可能是个伪命题。下面想通过所在公司之前经历过的困难以及小成功,来分析一下。
通常公司起步都是直线型职能的架构,就是大老板或CEO直接管辖各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度比较低,凡事都要向老板请示汇报,重要事情老板拍板。这种架构的好处是简单,专业,便于各个部门专注做自己的专长,但同时存在问题,就是即便岗位职责再明确,总会有灰色地带。
而且如果业务不断发展,新情况会不断出现,所以再清晰的职责划分也会跟不上业务的发展,因为没人能预见未来的所有需求,因此不可能实现所有灰色地带的全覆盖。而直线型的架构需要老板充当协调员的角色。而业务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协调信息与协调工作的指数级增长,往往老板自己也很难跟上这样的增长速度。
比如,我所在的公司在2005年实现了5000万的年订单额,到2007年突破了1亿,2009年突破了2亿,我们接到了以前从未做过的设备,部门之间因为从没有明确的界定过新问题到底应该哪个部门来负责,导致内部推诿的情况集中发生。
之前的“人治”基本已经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节奏,随着部门人员的增多,内部沟通的效率出现了指数级的下降,明显的感觉就是政令不通,反馈不灵,同时伴随着岗位不明,分工不合理,分配不均,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矛盾,还是组织架构和内部的协调机制的局限与信息剧增之间的矛盾。所以单纯从明确岗位职责这一个动作,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公司老板和高层也明显感觉到了压力,意识到了管理架构跟不上形势,在09年的时候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公司除了明确了岗位职责之外,最大的调整是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将问题暴露比较集中的海外项目这部分进行了优化,设立了类似于事业部性质的海外项目部。将海外销售和海外项目整合,并进行整体考核。销售不单单以合同订单额为考核项,还必须要和项目准时交付率,验收合格率和客户满意等等挂钩,项目管理的工作进入了前移,重大项目中,项目人员参与到项目销售过程中去。而同时,国内还是维持直线型管理架构。
经过后来几年的实际运行和操作发现,海外事业部性质的架构明显优于国内的直线型管理架构,无论从项目的准时交付率,客户满意度,验收合格率等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等到2017年,公司的订单额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问题和内部矛盾再次激化。
之前所谓的海外事业部其实只是两个部门的整合(销售和项目),其他部门依然维持直线型管理架构,所以当项目数量增加之后,公司内部不但再次出现严重推诿的情况,还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内部竞争的情况,而其他部门在配合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惰性,毕竟他们的收益和其他部门的业绩并不挂钩,很难有积极性来主动配合,内耗极为严重,出现了大范围的交货延期的情况。
公司内部进行原因分析的时候,有很多再次明确岗位职责的声音,其中也包括不少高层。但公司最核心的领导层隐隐约约觉得问题不是岗位职责这么简单,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之后,公司再次希望通过寻找咨询公司来找到答案,很可惜,虽然有了一年多的努力和讨论,但还没有完全的确定方向找到解决方案。而我从宁向东老师的课程中,看到了一些新的解法,感觉现在也许是我们公司内部组织架构需要进行再次大调整的时候了。以下只是个人设想,还没有付诸实践。
首先需要将之前剩余的直线型管理架构,改成国内国外两个事业部架构,将采购、设计、生产、品质等等主要职能部门都纳入到事业部架构当中,让每个部门都有至少两个考核维度。一个是部门的考核维度,一个是事业部考核维度。
以采购部为例,部门的考核维度可以设置为每年新开发合格供应商数量,每年实现采购价格同比下降幅度,合格供应商体系有效运行等指标,而针对事业部考核维度,需要考核订单签订的准时性,供应商交货时间把控、交货质量把控、文件资料准时提交率等等。两个维度设定一定的权重,让采购部的工作兼顾部门目标和事业部目标。
其次,需要对事业部之间进行协调。如果现阶段只设立国内、国外两个事业部,需要对两个事业部的权重进行设定,如果一样重要,那就是各50%的权重,其他部门在配合的时候,也不分先后。
如果是重点发展海外市场,可以将权重改为70%:30%,那其他部门在进行工作安排的时候,也会受此权重影响进行分配。当然,所谓的权重其实就是考核指标的评判权,或者是项目的提成金额,这样就直接和收入挂钩。这其实已经有一些矩阵式管理的味道了。
以上设想是否能够在我们公司实施和落地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仅仅是逻辑推演。而且可以预料到的是,架构的设计和真正的落地中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关键问题还是考核的维度和权重的制定。这里即有职责的明确过程,更有考核内容的确定过程以及绩效、收入的详细问题。没有个两三年,也很难有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架构。
宁老师说破局不光是要看到破眼前的局,还要想到后面更多的局。所以企业的发展永远是一个调整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但最优解永远达不到。
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多,回到今天的问题,我的回答是:
1.公司应该有相对明确的岗位职责,但是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此。
2. 灰色地带的问题,需要通过架构重组,同时配合绩效考核以及收入制度的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收益和什么挂钩,做到自己做事自己当。
3.在其位而谋其政是基本要求,而如果作为一个互赖性很强的组织,是需要超过这个要求的,要将自己的眼光和影响扩大到其他相关的岗位和部门里面的,否则就会出现等、靠、要的情况,宁老师提到过前馈管理,不仅仅是领导对下属,也可以是任何人对任何人。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在其位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