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那天来调解的是一对父子。
父亲,59岁,马上面临退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当然希望儿女成家立业,自己可以安享晚年。可是,他放不下心。
儿子,32岁,目前无业,和父母住在一起。
儿子戴着一顶帽子,他刚上场时,我以为他还是一个高中生,没想到,他已经32岁了。
看上去没长大的男人,如果不是像林志颖、费玉清那样驻颜有术逆生长的,那么暴露的往往是心智与精神发育上的滞后。
三十而立,而他没有立起来。
其实他有自食其力的愿望和能力,大学毕业后曾经做过好几种工作,保安、五金店店员,摆过地摊,在广告公司打工,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足疗店做按摩师,月收入在四到六千元之间,老板对他的评价很好,曾得到过奖励,他也以此为荣。
但是,在父亲的眼里,这些工作全都不理想,既辛苦且不够体面,然后就说家里不缺钱,你的母亲生病了希望你陪在身边。于是他就辞工回了老家。
儿子也不想啃老,于是就琢磨去做烧烤,或者学做糕点,父亲仍然认为这是最底层的工作,不同意。
父亲很不解,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从来没有想过去做一个高尚的职业。
在他的心目中,高尚的职业是什么呢?他是一名公务员,平时接触的大都是知识分子和艺术工作者,他觉得那才是高尚的,自己的儿子也上过大学,至少应该从事脑力劳动吧。
把儿子送到自己朋友的广告公司,让他去学习,希望他往平面设计方向发展。儿子在这里做得最好的,还是喷绘、制作广告牌等这些需要细心、认真以及较好的动手能力的工种。
最后,儿子还是离开了广告公司,因为这份工作是父亲安排的,他不喜欢。
他说,凡是我想去做的,我的父母坚决反对。越是父母要我做的,我就坚决不做。
一直以来,他和父母之间就是这样的一种拧巴模式,服从,但不是真的服从,最终还是反抗,再服从,循环不止——儿时,父亲要他好好学习,他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不好。高中,父亲让他学艺术,他没有兴趣,却也去学了。高考不济上了个三本,又花钱换专业。工作了,依然如此……
他最爱的就是玩网游,甚至网络赌博,输钱后刷爆信用卡,父母帮他还债。
现在,他们催儿子去谈女朋友,早点结婚成家。儿子说,我看得上的,别人看不上我。看得上我的,我又看不上。
于是恋爱这件事和工作一样让他望而却步,他说,我现在也是破罐子破摔了,我有什么资格与别人谈恋爱?
一个32岁的男子这样说,听来也是心酸。
可以说,从小到大这一路走来,他都没有让父母省心过,他就是用这样的不省心,赢得父母的关注,宣告自己的存在。
何以至此?
他说,我从小就很笨啊。上小学时,成绩不好,老师总是批评他,回到家,父母对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他笨,父母也说他笨,于是他就一笨到底。
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比他强。他的父亲在外有一官半职,在家里强势,是家里的一家之主。
他还有一个哥哥。从小,哥哥比他都要聪明懂事,成绩好,老师喜欢,父母赞赏,顺利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发展得很好,事业有成,而且经常出国,成为父母的骄傲。一直以来,他是活在哥哥阴影下的小孩。
两相对比,他在父母心目中就是一个废物,他就越发活成了废物的样子。
可是,这样的孩子却是他们亲手塑造出来的。
这位父亲也承认,自己当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总认为老师就是对的,要儿子听老师的话,哪怕儿子在学校被老师用鞭子抽打,他们也只是怪儿子不听话,太笨,甚至他们自己也打孩子。
他说,当时更多的时间花在打麻将上面,没有在孩子身上用心,现在非常自责,很内疚。
但是,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一旦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后悔晚矣。
这个孩子本身是很善良的,当他的母亲生了病之后,他陪在母亲身边,用矿泉水瓶剪成花送给母亲,让母亲开心。
父亲下班后回家说自己累,他帮父亲按摩,因为父亲夸他按得好,他就去学了按摩,并且能够以此为业。
在工作中对顾客照顾周到,十分细心。
但是,跟哥哥的成功比,跟父母的期待比,这一些是并不被看重的。沮丧与悲观情绪弥漫他的全身,于是玩网游成为他的一根救命稻草,现实世界里的失败者变成游戏里的大玩家,多少可以给他一些安慰。而这,又是他的父母不允许的,而他的输钱欠债又再次印证了父母对他的评价。
他并不想当废物,可是挣扎得好辛苦。
他也想证明自己,而父母总在他耳边说,这个事不适合你。就算他有过反抗,但他最终还是习惯了服从。因为这么多年来,他听到的都是否定的声音,负面的评价,自卑感深深地埋在心底。他内心有一个声音:我就是个废物,我离不开我的父母。以此来呼应其父母一直以来对他的评价与预判:你就是不行,你是个废物,你将来离不开我们的。
于是,虽然彼此都不舒服都想挣脱,但这对父子却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说到源头,他说,在我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外婆就说了我一句,这孩子长大了会有问题的。这一句话,家里人后来总是提起,无形中,我就记在心里了。结果现在果然如此。没有事业,没有爱情,不能独立,成为父母的负担。
听到这里,我感慨万分。
想起了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那个著名的实验:把某小学同年级且资质相当的孩子随机选取18人,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高智商人才。后来,跟踪观察显示,这些孩子最后呈现出与暗示一致的变化,进步很快,成绩超过其他同学,成人后在不同的岗位也有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你期待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而社会学中也有一个“自证预言”,就是预测本身恰好可以促成被预测事件的发生。简言之,如果不曾被预告过,这样的事件就根本不会发生。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其父忒拜国王在其妻生产之前去求神谕,得知王后生下的儿子将来要弑父娶母,于是,他就把新生婴儿让侍卫带出杀死,可是,这个孩子却得以生还,并在成年后,两个人狭路相逢,在彼此都不知其身份的情况下,儿子杀死了父亲,而后进入城邦,被拥为王,且娶了自己的母亲。预言成真,后来他自戮双目,自我流放。
在我所经历的调解中,这样的情形还真的很多。
有姐妹多人来调解,焦点是一套房子。说起从前,她们的母亲给她们算命,说最小的妹妹会最可怜。结果,小妹妹在大姐抱着去找妈妈的路上摔了一跤,留下残疾,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那天的调解焦点是,应该怎样照顾这个小妹妹,让她老有所养,母亲留下的房子是不是要全部留给小妹妹。姐妹间意见不一。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人生与一套房子之间,谁都愿意选择正常的人生。
但是,母亲算命时得到的预言真的就应验了,真的令人唏嘘。
而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如果他小时没有被奶奶说过那句这孩子将来会出问题的,他也许就不会成为现在的“问题”青年,毕竟,他在心智上确实不够成熟,没有与实际年龄相当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能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父母身上。
毕竟,人最终还是要学会自己长大,而不是永远活在那个三岁时的预言里。
很简单,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所谓的预言不过是一句戏言呢。
举我自己的例子,在我小时候,夏天跟着小伙伴们在门前的河里扑腾,看我胆战心惊畏首畏脚的样子,我父亲笑着对我说,你这样子一生都游不会的。可是,现在,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游泳。
所以,关键还是看自己。
好在,他现在能够醒悟的话,还来得及。而他的父亲,也表示会放手,不要再干涉儿子的选择,无论是他的职业,还是他的恋爱。
在我所在的家长群里,常常看到赵婕的这一段话,我把它放在这里和所有父母共勉——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愿天下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既能彼此相爱,又能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