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直有一种执念,认为农村孩子并不见得比城市孩子更优秀,甚至在学习上也并不比城市孩子更刻苦。我们常识中对于农村孩子刻苦的印象往往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不断重复与熟悉。今天城市的孩子甚至很多时候比农村的孩子更加辛苦,他们不但要在课本知识上下功夫,在课外活动,课外技能上也要争先。
而这样一种情况的产生与农村、城市之间不同的教育观是有直接联系的。更多时候,对于农村,小县城的家长而言,所谓的教育便是使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范畴中获得好成绩,因而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他们的近十年的成长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而他们成长的范畴也便唯有那几张试卷。而一旦高考结束,进入大学,这些失去成长目标的孩子便极其容易成为象牙塔里不知所措,浑浑噩噩的一群人。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于农村、小县城里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发展往往不因为高考而中断。在他们父母的心中,应试教育虽然是孩子人生发展的主体,但他们对于孩子的培养往往不局限于应试教育,丰富的城市文化与眼界使他们往往还注重课外技能以及兴趣的培养。所以这些城市孩子进入大学很多不会像农村孩子那样迷茫不已,而是继续他们之前已经设计好的目标或兴趣前进。
当然,上文所说的现象并非绝对,而是一种宏观上看确实存在的某种现象。很多城市的孩子进入大学后也会迷茫混乱,很多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也会努力完全自己,这些结果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如果从地域文化的影响角度看,城市的自身属性以及农村的自身属性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起到推进作用。
笔者本身就是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农村孩子。所以笔者指出这些观点并非是为了嘲讽农村孩子,表达自己对城市文化的崇敬,而是旨在呼吁广大的农村父母面对今天日益严重的“阶级固化”现象,不要固守“自己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努力”的旧观念。要知耻而后勇,重新认识教育,多从自身找问题。对于应试教育,笔者本身认为其本身仍旧是一个使公民相对公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途径。但他终究只是一种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途径,而不是人生成长的唯一途径,我们既需要认识到他的重要,也需要认识到他的局限性。否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上大学就是玩”“成绩好就是品德好”“读书就是读课本”等观念。
所以某些时候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实际上是最小的差距,这种差距通过“钱”便可以解决。但农村与城市之间思想观念以及眼界上的差距却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方能够有所改观,而这样一种改观对于今天江苏等地区的农村而言,是比经济建设更加重要,更加迫于处理的问题。
原创: 独思社 自在独思
原创: 独思社 自在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