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子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陈子昂随主帅武攸宜北征契丹,在军中任参谋。时唐军前锋惨败,武攸宜震恐不前。陈子昂挺身而出,多次献良计劝武攸宜发动反攻,结果触怒主帅被降职。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在此台招贤纳士的历史事件,联想自己空怀济世之才而备受排挤,悲情、豪情、诗情郁结于心,登高望远,极目古今,俯仰天地,胸潮澎湃,千古悲歌,洪钟巨响,《登幽州台歌》就这样诞生了。
后人评说,陈子昂登幽州台,悲歌一曲,大唐气象也显出峥嵘兴旺之态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前”一“后”,写时间。“念天地之悠悠”,天地悠长,写空间。时、空交叠,旷远而恢宏。历史的长河,古今的交汇,人生的际遇,国家的兴盛,都一下子在诗人的笔下浓缩。“独怆然而涕下”,全诗骤然而起,戛然而止。短短四句,二十二个字,展示了深邃而丰富的意境,含蓄蕴藉的画面,悲愤而又无奈的心绪,给后人留下了叩动心灵之弦的思索和萦绕心头的悲歌……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杨慎评此诗: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
黄周星评此诗: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我突发奇想,如果主帅武攸宜采用了陈子昂的计谋,大败契丹,凯旋而归。陈子昂被朝廷擢升,路过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县),登台作诗,以他的才情与抱负,也许会写出这样的诗句:
前可见古人,后又有来者。
念岁月之匆匆,独慷慨而涕下。
可惜陈子昂生不逢时,虽才情满怀,满腹抱负,但没有遇到燕昭王那样的明主,反而受到排挤打击。历史虽然没有造就建功立业的陈子昂,却造就了一首千古传诵的《登幽州台》。千百年来,此诗的登高抒怀,纵览古今的浑远,宇宙沉思的苍茫和人生浩叹的沉郁,唤起人们深沉而强烈的共鸣。使读者仿佛立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听苍苍天宇之下,茫茫田野之上,那响彻天宇的洪钟巨响,感受到心魂撼动的悲壮。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