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海
一
三义宫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一棵是青竹。
我来的时候,桃花刚刚凋谢,桃叶青青,花瓣凋落之处是一个个娇嫩的桃宝宝,端坐在枯萎的花蕚间,像憨态可掬的佛。而那些青竹,直立挺拔在殿前屋后,叶片略显干涩,却也不蔓不枝,连片成林,沉醉在春风里。
漫步在殿宇廊间,看雕梁画栋,壁画碑铭,赏青竹亭亭,桃树葱葱,就像走入了时空隧道,我的神思一度恍惚,游离在古今之间。
遥想一千八百年前,刘备、关羽、张飞正是在这里“桃园三结义”,从而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那时,季节的脚步还停留在初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园里的桃花在东风里纷纷绽放了,满园春色,满园芬芳。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以乌牛、白马为祭品,净身焚香,礼拜天地,歃血起誓,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树成了他们结拜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我想,若干年后,他们终于在天府之国成就了一番大业,这涿州的桃花也定会长久地闪耀在他们记忆的天空中吧!
二
民间自古有“异人必有异相”之说,认为古今成大事者自小就会有不同凡响的表露。汉高祖刘邦曾经在芒砀山夜晚醉斩大蛇,其藏身之处上空常有云气凝结,日后果然成就霸业。楚霸王项羽年轻时,在观看秦始皇巡游时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后来果真青史留名。
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小时候家境却非常贫寒,以贩草鞋编苇席为生,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家院子东南角的篱笆处有一棵高达五丈的桑树,远远看去茂密的树冠像一顶又圆又大的车盖,引得四乡八邻瞩目,来往的人都认为此树长得不一般,这户人家一定会出贵人。年少的刘备与村里的伙伴们玩耍时曾经对他们说:“我长大了一定乘坐这样的羽盖车”。羽盖车是天子乘坐的辇车,说这样的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从小志存高远。
刘备的相貌也很有特色,身高七尺五寸,两条胳膊垂下来低过膝盖,转过头去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年轻时不爱读书,偏爱走狗跑马,听音乐,穿漂亮的衣服。平时沉默寡言,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豪侠之士。当地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于他,为他所用。
想当年,关羽因见义勇为杀了豪强而逃离家乡运城来到涿州,靠贩卖绿豆为生,张飞则是当地杀猪卖肉的屠户。因为天热时猪肉卖不完容易坏,细心的张飞就将卖不完的猪肉吊在门口的一眼井里,然后用石板盖住井口。因为一般人搬不动石板,所以肉从来没丢过。后来,大概是想看一看周围到底还有谁是勇武之人,张飞竟然在石板上写了“谁能揭开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恰巧关羽从井边路过,看到留言一时兴起,轻轻地揭开石板,取走了一刀好肉。张飞得知后赶到集市,看到一红脸大汉在集市上卖绿豆,就上前抓住一把绿豆轻轻一攥,伸开手掌时绿豆已成齑粉。关羽见状更不相让,两人于是打斗起来,几十回合难分输赢。这时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了刘备,上前轻轻一拨,两人即刻分开。这便是民间“一龙分二虎”的故事。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三人互通姓名后,惺惺相惜,于是便在桃园结为异姓兄弟。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其实所谓“异相”,大多是后世的牵强附会,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还是他的性格。而刘备就具备成大事的禀赋。他少有异禀,凝聚了附近的许多壮士前来归附。后来中山巨商张世平、苏双等,到涿州一带贩马,见到刘备后,感觉他不同凡响,将来必有大作为,便资助给他大量财物。刘备便以此招兵买马,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和关羽、张飞一起,掀开了人生的新篇章。《三国志》评价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时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或许就是刘备的人格魅力和凝聚力所在。
刘备和曹操,具有两种不同的伟人性格。《三国志》认为曹操“少机警,有权数……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明略最优”。而刘备则“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也就是说刘备在机权谋略方面比不上曹操,但却恢宏果毅,性情宽厚,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事实上,对于一个能成就大事者,知人善任是很重要的。能识人,善用人,是刘备最大的优点。刘、关、张三人之中,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则“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些性格特点都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命运走向。当年马超归顺西蜀时,关羽写信问诸葛亮马超的武艺才干,诸葛亮回信称“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看了大喜,竟把信拿给府下幕僚们看,其骄傲自大的性格可见一斑。刘备对这弟兄俩的性格看得很清楚,屡次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不见诸于史籍,但却在民间流传甚广。或许,历史本身就是一笔糊涂帐,硬要分出是非曲直孰真孰假是困难的。桃园结义的故事最早见于元朝建安虞氏至治刊刻的《全相平话三国志》,后来在元明间无名氏的作品集中已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剧目。而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一故事已经成熟定型并广泛流传。
刘、关、张三人中,尤其是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义绝”,成为忠义的代名词。唐宋以后,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对关羽屡有加封,封号也愈来愈大。从宋朝时的忠惠公、武安王一直到清朝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不仅逐步成为与孔子相对的武圣人,而且成为被佛道两教共同推崇的神。
其实说到忠义,历史上忠义之士多矣,但为何独独关羽能成为忠义的代名词呢?别的不说,仅就刘、关、张三人中,那虎头豹眼的张翼德未必不是忠义之士。在我看来,张飞身上的忠、义绝不输于关羽,而且与关羽相比,张飞是没有一星污点的忠义之士。他初起时举全部家财资助刘备起兵,后来至死不离不弃。与张飞相比,关羽是犯过历史错误的,无论是将他的行为解释为“降汉不降曹”,还是权宜之计,都无法涂白他曾投降过曹操这一事实,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好在他降操后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也算是不污忠义二字。《三国志》讲到曹操让张辽探问关羽的心思,关羽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后来果真“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因此关羽虽然有历史污点,但最终还是回归于忠义,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也不枉忠义之称谓。
三义宫东院照壁之上,原嵌有一块“风雨竹碑”,因以片片风吹雨摧动的竹叶组成诗文而得名。这样的碑又名“关公竹碑”,除涿州之外,还分布在潮州、丰顺等许多地方的关帝庙中。这是一种竹叶诗画,据说是关羽降操后在曹营所绘,内容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表达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思想,是关羽身处尴尬境地的一种内心表白吧。竹子,广泛生长于我国南方各地,是一种很具文化内涵的植物,它中空外直,不蔓不枝,虚心劲节,仪表不俗,被赋予多种品格精神。我想,关羽身处曹营,每天与青竹对视,一定会百感交集,才有此墨竹图的吧。
佛家有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恶之人,放下恶念,便能立刻成佛,这比普通礼佛之人成佛毕竟来得容易得多。我想,或者关羽能成为忠义的代名词也概因为此吧?关羽身上太有故事了,他较之于张飞等人,身上的忠义好像是“失而复得”,来得好曲折,经受住了考验,因此或许更能打动人吧!
实际上,清朝以前真正的武圣人是岳飞,那时岳王庙遍布全国,备受官方及民间尊崇。到了清代,因为岳飞抗击的金是满族人的祖先,清朝统治者为了消除民间的反清意识,开始全面焚毁《说岳全传》等与岳飞有关的典籍,同时不断拔高关羽的形象,以其来取代岳飞在社会上的影响,加之《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关羽才最终被竖立为忠义的化身。
四
在三义宫,我有缘完整地观看了一起结义亭前结拜的场面。
这是九位外地游客,专程赶到涿州三义宫来行结拜仪式的。他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三义殿跪拜了刘、关、张三人的塑像,然后来到了结义亭前。
结义亭位于一片桃树之间,茅草覆顶,下置一石碑,上书“桃园三结义”五个大字,据说是当年刘、关、张结拜的地方。九人在香炉里上好香,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发结拜誓言,之后以酒敬天告地,接着便斟满九碗酒,人手一碗,围成一圈,在工作人员“兄弟共饮一碗酒”的喊声中,九人一起端起碗碰后一饮而尽。喝完结拜酒后九人跪在结义碑前,行三叩首之礼,拜天拜地拜神灵。接着是拜大哥以及弟兄互拜。最后,再到三义殿里行跪拜礼。
看着这出现实版的“桃园结义”,我晃若又看到了当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场景。不同的只是,这九位游客在结拜的各个环节中始终由工作人员引领着,就是誓言也是工作人员领读的。而刘、关、张结拜时则是自己起誓,所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据说,每年来三义宫进行结拜的游客很多,由此可见忠义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鲜活着。时代易变,但忠义思想仍然是人们所向往所追求的一种精神,而如何使忠义思想融入现代法治精神,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五
忠义,简单地讲就是忠心和义气。忠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遵循的道德准则。孔子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就包含义的内容,孟子更是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而墨子则提出了“万事莫过于义”的观点。“忠”的义项出现较“义”要晚些,但也是封建文化的核心内容,东汉著名学者马融曾在《忠经》中提出“人之所覆,莫大乎忠”,他认为“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可以说“三纲五常”高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忠义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应该说,忠义思想不仅在古代即使是当今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所以关羽做为忠义的代名词才倍受历代官方及民间的普遍尊崇。当然,忠义也是有大、小之别的。所谓大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小忠就是忠于帝王忠于个人。所谓大义则是国家及民族利益,小义则是指友情亲情。大忠与大义一般情况下应该高于小忠和小义,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我国古代家国一体,没有明确的国家观念,但事实上还是有国与家之分的。封建社会虽然是“家天下”,但也是有大家与小家、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之分的。
刘、关、张三人之忠义虽然感人肺腑,但有些时候却毕竟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属于小忠小义。像关羽因为受过曹操恩惠而“义释曹操”,虽然被解释为另一种“义”的表现,但实质上却是敌我不分立场不明的小义,是以背弃一种大义为代价的。而刘备出于兄弟之情义而不顾国家之大义出动大批军队去为关羽复仇,结果兵败,不仅使生灵涂炭,也劳民伤财,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更极大地削弱了西蜀的国家实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忠义既有大、小之别,也是一种诚信的品质,它是建立在现代法治轨道上的一种诚信的思想品质。因此现代的忠义思想应该是保留了传统道德中精华的部分,又融入了现代的法治精神,既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大忠大义,又是对亲戚朋友家人及合作伙伴的一种诚信和爱,是一种团结的精神,也是一种真善美的凝结。它在社会上应该是一种满满的正能量,是应该得到提倡发扬的。
六
四月的三义宫内,游客熙熙。我漫步在宫中,穿殿宇,赏碑铭,观桃树,察竹林,思绪翩跹。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仅形成了一种忠义的精神,也表现了社会个体追求自身价值的努力。他们从涿州出发,以忠义为本,精诚团结,经历千难万阻,最终三分天下于成都,算是成就了一番霸业。四川,历来被称之为天府之国,那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最适合竹子生长,所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那样的环境一定是很温馨很舒适的,那里生长的竹子也一定比涿州三义宫的青竹要更丰茂、更温润。我想,刘、关、张三人的居所里断然不会少了竹子的,在远离家乡的南方,他们每每推开轩窗,目光里一定充盈着天光竹影,面对这亭亭直立的青竹,他们会作何感想呢?他们会否想起曾经结义的桃园,想起那些“灼灼其华”的桃花,想起他们在涿州的日日夜夜?
我想,他们一定会的。曾经好多年,他们颠沛流离,四处征战,故乡被他们藏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很少表露,没有打拼出一片安身立命的地盘,他们是无暇去花大把时间去抒发乡愁的。而当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地盘,称帝封侯,终于有时间有实力去怀念故乡的时候,他们却永远也回不去了。故乡在曹魏的地盘上,他们只能立于西南之地遥望故乡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故乡的风物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终身的。纵使他们在异乡称帝成候,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弥漫在心间的那种乡愁也是挥抹不去的。他们的心底一定会时时泛起出师北伐荣归故里的梦想吧?
好在,故乡的百姓没有忘记他们,在涿州修建了昭烈皇帝庙、张飞庙、三义宫等,用来纪念他们,用来弘扬他们的忠义精神。令人感叹的是,桃树和青竹这两种树,前者陪伴了他们的前半生,而后者却陪伴了他们的后半生,它们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棵树,是他们生命的见证者。故乡的百姓将这两棵树同时栽在了三义宫中,让他们魂归故里时,既可以看到妖娆的桃花,又可以欣赏到疏朗的青竹,也算是一种绝妙的设置吧。
今天,我来到涿州三义宫,又走进了这段历史,三义宫给予我很多的触动,给予我许多新的思索新的启示,我想这是我在涿州收获了众多友谊之外的最大收获。
作者简介:
安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