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永胜
一
公元1661年8月7日,立秋。
闷热的江南,尚无秋意,暑热难当。
金陵古城的三山街已是人满为患,因为在这里要处斩一批人犯。
犯死罪的人一般都在秋后问斩,选择立秋之日,可见官员们的急不可耐。
在这里既将上演了一场砍头大戏,其中凌迟者28人,斩首者89人。
如此规模的行刑场面极其罕见。
谁曾想到这些被处决的人中有些既不是穷凶极恶的暴徒也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惯犯,而是一些饱读诗书的晚明士子。
这一切都要从清初江南的一桩“哭庙案”说起。
所谓“哭庙”,乃是江南一带的风俗。
当官府有不法行为时,士子们便会相约在文庙,向孔圣人哭诉,并召集百姓向官府抗议。
只可惜拜错了对象,孔圣人哪里能帮助了他们。
再者这种哭庙行为往往会让统治者的地位受到威胁,肯定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满清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其取代明朝不是发展,而是一种历史倒退。
满清文化极其落后、野蛮,处于奴隶社会阶段。
若想统治封建社会下的大明臣民只有依靠暴力屠杀,武力征服。
清朝入关,凡遇抵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
据统计,仅清朝入关时就杀了明朝三千二百五十六万人!
入关后,稍有不顺从的,被杀者更是不计其数。
只杀得人们个个禁喏寒蝉,麻木的像根木头……
连生存安全的基本层次都保证不了,哪里还谈得上发展。
只待帝国能量耗尽。
所以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时,便出现了老百姓扶梯子的情景。
为何?
因为国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国。
满清误我三百年,绝不是虚言。
提及那段血腥历史,不是想激起民族仇恨,而是要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的去看待那段历史。
这次被卷入“哭庙”案中有一人的名字,说出来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圣叹。
二
金圣叹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苏州吴县人,名采,字若采。
自幼家境富足,后因父母早逝导致家道败落,从此金圣叹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
明朝灭亡后,他改名人瑞,字圣叹。
为何叫做圣叹?他自己曾与朋友解释过:
他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
一是对于颜渊来说是惊叹圣人孔子学识。
二是从孔子方面来说是赞叹弟子曾点才华。
金圣叹自认为自己是曾点一类的人。
还有一版本,据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金圣叹便发誓不食清廷俸禄。
他经常独自一人哀叹: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
这名字相当霸气,一般人压不住。
可见他的率性与疏狂。
金圣叹打小就聪明,但不喜欢读“经典”,即传统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属于有点跑偏、聪明没用到“正地方”的那类小孩。
这类小孩的特点是极其顽皮、淘气,但思想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力。
以现代的教育观点来看主要还是缺乏正确引导。
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一读四书五经就头疼,自己不读不说还诱导其他人,给他们宣灌“读此类书无用”。
还对别人夜以继日的诵读,大惑不解。
金圣叹的读书方法是:自由读书法。
喜读《法华经》、《史记》、《离骚》;
最爱《水浒》与《西厢》,以至达到了“无晨无夜不在怀抱”的地步。
可这类书被称为“闲书”,根本无助于其求取功名。
自由、散漫、狂放、怪诞的性格逐渐形成,使他走出了一条完全与其他读书人不同的人生道路。
金圣叹16岁那年就考中了县里的秀才,但顽劣性格尽显。
这年末岁考试,因文章观点怪异被革掉秀才资格。
从此,金圣叹又多了两个绰号。
一曰"五经博士",因为他中过博士科的秀才;
二曰"六等秀才",因为他岁试时作文搞怪,学官一怒之下把他定为六等。
第二年,他又换了金人瑞的名字跑到同府的吴县去应生员试,结果考取了第一名。
金氏“无厘头”风格渐渐形成。
当时考试制度规定,秀才每年都要考试,金圣叹根本就不在乎,往上考也没什么希望,也只有在这个秀才圈里混了。
因此,他常在试卷上来几句俚语小诗,戏弄学官 。
学官也不客气,他今年考上了,然后立马被革掉,金圣叹再考,再被革掉。
屡被除名,屡次考取,跟走马灯似的,转来转去。
最后,考官也拿他没有了办法。
三
关于金圣叹科考,有个经典故事。
说有一年科考考题是“如此则动心否乎”。
金圣叹略加沉思,挥毫写道:
“空山之中,黄金万两,露白枷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共39个动字)”
主考官还挺认真地数了数,共有39个“动”字,恰好把试卷填满,不解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啊?
金圣叹回答:“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可见三十九岁之前肯定动心。
再说了,荒山野岭看到金钱和美女,换作是你,你会不会动心?”
可以想象考官是何等的愤怒,很自然,金圣叹落榜了。
金圣叹不仅在科考时玩幽默,跟他的亲娘舅也玩。
他舅舅就是著名的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的礼部尚书钱谦益,清兵入关后,屈膝投降,又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
有一天,钱谦益过大寿,金圣叹就去给老舅祝寿去了。
席间,众人都在恭维钱侍郎如何如何,唯独金圣叹旁若无人地在一边埋头大吃。
有人提议说:“钱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会,正好饮酒赋诗,让我等也开开眼界。”
众人纷纷附和叫好。
金圣叹也不推辞,就说:“那我写副对联吧!”
只见他大笔一挥,七个大字跃然纸上:
“一个文官小花脸。”
众人大吃一惊,钱侍郎也感觉不妙,刚想发作,却见金圣叹不慌不忙又接着写了四个大字:
“三朝元老……”
四字一出,大伙脸上才露出笑容,就说嘛,原来精彩之语在后面呢,看看这句话说的多好。
钱侍郎也转怒为喜, 冲金圣叹伸大拇指:“好外甥,真人才也!”
金圣叹却坏坏地一笑,刷刷地把下联写完:“三朝元老大奸臣”。
然后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众人都傻了,把个钱侍郎气得差点晕过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金圣叹对待自己的亲娘舅尚且如此苛薄,可见他是多么的狂放不羁。
其个性也注定了他不会走寻常路。
四
金圣叹极具才华,那可不是盖的。
他博览群籍,读书极杂,什么诸子百家、儒释道经典、官稗野史、经史子集都烂熟于胸、信手拈来。
且观点独特:“议论皆前人所未发”。
口才极佳:“升座开讲,发声宏亮,顾盼伟然”。
用他舅舅名士钱谦益的话讲,金圣叹的学问堪称“月仙附体”。
当然也有暗批金圣叹离经叛道之意。
当时社会讲学风气很盛,他也开坛讲学,而且受众极多。
每逢他讲演,台下众人云集、僧俗听众为之“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是个了不起的演讲大家。
他还著书立说,最著名应当是其点评的《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
极为畅销,“顾一时学者,爱读金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清王应奎《柳南随笔》)
可惜其流传世上的著作,也只有评点《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的几种刊刻版本。
据说,顺治皇帝读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水浒传》后,对大臣说:“此人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金圣叹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那个黑暗时期,对清朝的残酷统治心怀不满。
也体现了晚明知识分子的风骨,可在汉奸的眼里,就会认为他是“不识实务”了。
所以对于《水浒传》所反映的“官逼民反”的主要思想,他是持积极支持态度的。
金圣叹在评《水浒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水浒传》中朝廷高官的亲属可以仗势害民,其亲属的亲属也可以横行不法,一高官何止一亲属,一亲属更有无数狐群狗党,因此,“普天之下,复有宁宇乎哉!”
可谓切中要害、针砭时弊,至今也犹如惊雷在耳。
此外,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也相当精彩。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的作品,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可在明朝以后《西厢记》却被列为禁书、“淫书”。
金圣叹则是明确反对《西厢记》是“淫书”一说。
评点中,直接抨击了历代封建礼教维护者和道学先生对这部优秀古典爱情剧的诋毁。
源于金圣叹的影响力,他评点的《西厢记》在清代的得到广泛传播。
同时也为《西厢记》的传僠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评点中打破封建礼教束缚,争取爱情自由,精神自由的观点是和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争取爱情、精神上的自由却是极其艰难的,是需要过程的。
从而让我们从另一方面认识到了金圣叹的伟大。
五
可是现实中的金圣叹却是极其痛苦和矛盾的。
每当夜深来临,饥饿难耐,只有舔笔蘸墨、游戏文字。
面对孤灯,不由得一阵惆怅:
“今冬无米又无菜,
何不作官食肉糜。
邻舍纷纷受甲去,
独自饿死欲底为?”
——金圣叹《甲申秋兴之二》
半辈子作笔,既不能换来锦衣玉食,封妻荫子,又与主流思想相背,难溶其中。
也想被统治者赏识,但是还得坚守自己的操守。
这种矛盾心理使他内心信受煎熬,纠离不清。
想想自己空有一腔才华、抱负,却难以施展,不由得一声叹息。
但是人生当中的悲剧,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顺治十八年 (1661年)2月,顺治帝驾崩。
按照礼制,全国臣民都要为皇帝致哀。
苏州官员接到命令后,就把当地的文庙设为灵堂,供普通百姓祭悼。
不巧的是苏州一带近两年一直受旱灾影响,收成不好,难民遍地。
时任江苏巡抚的朱国治却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催逼钱粮,百姓痛苦不堪、民怨沸腾。
朱国治是谁?他就是后期吴三桂造反时拿他祭旗的那位。
此人忠于满清,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
正好江南这一带有“哭庙”的风俗,在江南士子们的策动下,一场“哭庙”大戏开始拉开帷幕。
一是士子们召集民众齐聚孔子庙,向祖师孔圣人哭诉。
二是士子们号召民众前往府衙请愿,要求罢免贪赃枉法的官员。
金圣叹也赫然在列,他主要起草的是悼顺治帝的祭文。
朱国治闻讯大惊失色,也怕清廷怪罪,于是他连夜写奏折,故意夸大事实,说暴民抗打朝延命官,有造反迹象。
清延接到奏报,也害怕苏州发生民变。因为清廷入关不久,各地反清势力仍然活跃。
所以清延迅速将此案移交至江宁府审理,由朱国治担任主审。
一场大捕杀就这样开始了。
金圣叹当然是跑不掉了,因为他平日里就喜欢讽言讽语,抨击官府,这一次官员们哪里会饶得了他。
他是首当其冲。
六
金圣叹被定为“哭庙”案的首犯。
他自知也难以活命。
于是,他便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
狱卒以为他会透露出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拿来笔墨伺候大师。
但没想到大师的“临终要事”竟然还是幽默。
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这也是金圣叹最后一句被记录下来的话。
临刑之日,空荡荡一圈空地,被周围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中间齐刷刷地跪着一批既将处的人犯。
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
金圣叹披枷戴锁,泰然自若,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
饮罢大笑,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并高声吟了一首绝命诗: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
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刽子手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忽的滚出两个纸团来,刽子手疑惑不解。
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刽子手大失所望,摇头苦笑:“这个金圣叹,死了还要开涮人!”
至死,大师也没忘记再幽默一把。
金圣叹死后被清末革命党尊为抗清先烈。
作者:陈永胜,河南省新蔡县城东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