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洛阳菜
赛教课终于结束了!
“终于”这个词的分量,恐怕经历过公开课的人,都会明白的。备课,磨课,正式上课,几乎每个环节都是挑战,所以等真正上完课,就会脱口而出,“终于解放了!”
尽管如此,相信每个经历过公开课的人,都还会有另一个感受,“嗯,这次真的收获好大。”然后觉得好多人都好厉害,有好多东西要学习,有好多人要感谢。
所以,赛教课绝对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写点反思咯。
1.
备课,设计教案,当然是第一步。首先,吃透教材,反反复复地读,看,思考,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尽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这一步很重要,只有自己真正懂了,才有所谓教;只有自己有真切的阅读感受了,才有所谓分享,才能在课上引导,循循善诱。
当然,年轻老师在人生阅历方面多少是欠缺的,那么理解课文的深度也会有限,怎么办?有办法的。
查资料。看相关的研究书籍,包括网上很多大佬的备课札记,各种文本细读……诸如此类,倒不是说要找一个思路来照搬,而是看看同样的一篇课文,有没有别的解读?同样的一句话,有没有别的更到位的理解。
其次,是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就《项脊轩志》而言,好多写怀念慈母和祖母的细节,都是在前辈赵老师的引导下,我才能明白其深刻的内涵。课上引导学生的时候,才更加有底气。
有了这样的一些准备,才算把一篇课文真正准备好。
但是这样又有一个问题,看得资料越多,就感觉有太多东西要讲,而一节课40分钟是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于是要取舍。
这个过程也是很痛苦的,尤其是《项脊轩志》这样情感内涵如此丰富的文章,真心觉得有好多东西要讲,那怎么办?当时备课的时候,这个问题可着实折磨人。
还是要靠有经验的老师指点:换位,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想他们能读懂的是哪些,这些不讲。讲他们不懂的,讲那些他们好像懂又不是完全懂的。
你看,了解学生,也是备课的重要一环。
2.
海明威说过:第一稿永远是臭狗屎。
所以要磨课。磨课常常会出现一个很让人沮丧的建议:大改思路。怎么办?重头再来?天啊!
其实大可不必害怕,大改只是为了让思路更好,原先那些对课文的研究,解读,苦心积累的资料,是不会白费的,不管换什么思路,一样需要用得到。
就自己这次公开课而言,自己不断调整的思路(当然有些是成功的,有些是失败的),加上磨课的时候,赵老师建议调整的思路,前前后后加起来起码有七次大的改动。
你看,磨课的过程,就是那么磨人。
但是你会有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经过这些折磨,自己对课堂艺术会有新的理解,也会到达一个比之前更高的高度。这是非得经历过磨课的人,才能有所体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磨课的意义,又何其重大呢!
3.
上课。有得有失。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真的了。
所幸的是,能够基本讲完自己想讲的,看到学生的眼神,也能感觉到,这节课是能够带给他们一些收获的。
这就不枉这么长时间以来的努力了。
按惯例,说些不足,天啊,那可从何说起?教学设计的,课堂互动的,教学语言的,情感渗透的,板书设计的问题……要改进的太多了。
还是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真的要感谢组内同仁的大力支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是请教课文,还是讨论思路,有爱的同事们总是那么热情,知无不言,每思及此,唯有感激。
当然,最最感谢的,还是组长赵老师,那么耐心的指导,那么高屋建瓴的建议,那么贴心真挚的鼓励……
在网上看到学生转述赵老师的一句话:“让每个遇到我的学生都感到幸福。”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