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菲
题记:完美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尽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引以为傲的人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知王阳明,识王阳明,也有一点儿懂了王阳明。
王阳明,比我年长五百岁的明朝达人,十五世纪的七零后,经历了到十六世纪的跨世纪。
他瘦弱,面黑,有肺病,终生以弱质斗浊世,求真知悟心道,质疑经典儒学,阐发当世理学,思考着,学习着,传播着。
他就是千古完人王阳明,他坎坷的人生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这一路走来坎坷不断,他是如何反转,成就那些丰功伟绩的呢?难道有什么锦囊妙计?让我们拆开历史的面纱,去感知王阳明的神秘。
他,5岁时,仍不会说话;12岁时,才正式上学;13岁时,母亲去世,幼年失恃;22岁时,考进士不中;25岁时,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28岁时,参加礼部会试,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35岁时,宦官刘瑾擅政,他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
如此坎坷的前半生,并没有阻碍他成就后来的丰功伟绩。
曾国藩、张居正、梁启超、孙中山,甚至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他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从这众多的故事链接中,我们了解到一位更加真实有血性有理性有思考的王阳明,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最深的收获。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而不是别人。
因为他“英毅凌迈,超侠不羁。”
因为王阳明的专注力超强,超强。“新婚之夜的失踪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十二分的精力,这种使人震惊的热情让他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成为专家级人物。”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而不是别人。
因为他善用思维之舟。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的确,我们要用好思维之舟。”
《金枝》的作者弗雷泽说,当人类的思维之舟“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抹平这种痛苦,消除这种困惑,那就是,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的体系中”。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而不是别人。
因为他善于守护内心的光明。
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
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他以诗明志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而不是别人。
因为他只忠诚于真理。
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是应该毫无条件地忠诚领导,还是只忠诚于真理?
王阳明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摩西十诫》;耶稣在颠沛流离的传道中悟得大道;穆罕默德在放逐地创建了伊斯兰教;释迦牟尼放弃了王子养尊处优的生活,到深山老林中度过艰苦的岁月,创建佛教。
这也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的理由。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而不是别人。
因为他拥有非凡的政治力。
所谓政治力,无非是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际关系。政治没有是非,利害即是非。
王阳明在庐陵,首先必须要处理好和上级的关系,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官帽;其次他还必须要搞好和下级的关系,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意志通过他们来实现;他更必须要关心的就是他和百姓的关系,因为百姓是他实际上的衣食父母。
但让人沮丧的是,“父母官”大都热衷于和再上级处理好关系,偶然才会用心于又下级关系的维护,很少有官员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处理和百姓的关系上。
理由很充分,中国古代是专制社会,百姓不是他们的权力源泉,上级才是,皇帝才是。
王阳明截然不同,他全身心要解决的就是他和百姓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他处理这层关系时的思想就是先让百姓有道德感,也就是唤醒他们向善的心。让他们专注本职,不要以和自己内心无关的官司为人生目标。
说白了,王阳明也是一个技术官僚。他掌握了说服对方的成功率,他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而不是别人。
因为他做事全凭良知。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啾啾鸣》:“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抱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了。
结语
人们小心翼翼地划桨,桨拍到水上无声无息。船好像自己在前进,拖着旖旎的水光静静地驶向天堂。
直到此时,王阳明才第一次有时间追忆他的人生。他的这一生应该是无怨无悔的,年轻时他曾纵容自己的性格去做那些被别人所讥笑的事,他在精神上的艳遇让他早年的内心世界放荡不羁。
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
因为人到中年,就必须负起社会所赋予他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内敛,有时候应该委曲求全,有时候应该忍辱负重。
无论是年轻时的浮夸还是中年以后的老成,王阳明都做得很好,因为他在凭良知做事。
他创造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创造的人生成绩,散发了很多人都不可能散发的光辉,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极限的体现。
王阳明在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心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完美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尽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引以为傲的人生。
(完)
作者简介
芳菲,女,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