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彩,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喜欢阅读写作,工作之余爱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作为自乐,也投稿与报刊杂志,有发表也有获奖。
老周与小周
初秋的清晨,在一夜细雨的洗刷后,几乎有点凉意,后门山彷佛春天一般,往日灰蒙蒙的草木又青又绿地展现在眼前。依山旁的公路上有些落叶随风而飘,来来往往车辆的鸣笛声,打破了整个村庄的宁静。
老周站在村口,目光随着公路而延伸,仿佛看见了另一头儿子小周忙禄的身影,心情渐渐地惆怅。
老周今年60几岁,家住舟山定海西北一个小村庄,一家四口,老婆,女儿,儿子。女儿早已出嫁,外甥早已上学,儿子小周几年前在某交通大学路桥工程系毕业后,在一家路桥工程公司工作,助理工程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区买了房,结了婚,目前也已成为儿子的爸。
如今的老周夫父住在农村老家,门前的土地已被国家征用做了公路,剩余的一点地,夫妻俩种点农作物,属休闲养身,空余时去儿女家走走,带带外甥和孙子,夫妻俩前几年还买了社保,每月享受着近4000元的养老金,如今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回顾30多年前,老周所在的村庄,属舟山偏僻山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信息不畅,造成了世代贫穷落后,老周一家毫不例外。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和贫穷潦倒的生活,老周十几岁就开始在一石子宕口学石工手艺,每天象蜘蛛人一样,在悬崖峭壁上采石。勤劳刻苦的他练就了一身好手艺,后来他走南闯北拚摶在舟山各地开山采石,搞建设,建公路,打隧道。
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老周和工友们一起在329国道舟山段的一处隧道爆破作业中,由于山体结构的复杂性,突然发生了岩爆。来不及逃生的他被落石压在右臂上,幸亏同事们的奋力抢救,将他从落石中拉出来,送到舟山医院,终算保住了一条性命。后经医生珍断他的右臂已经断裂,需赶快进行植肢手术,延误时间将有截肢的可能。由于当时舟山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立即转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可是去上海时间成了问题,眼看到了傍晚时分,去上海的"南湖轮"即将启航。院方和工友们一边与"南湖轮"取得联系,一边将老周送至码头。可是,乘轮船去上海需一昼夜时间啊,据当时条件别无其它选择,无奈之下,怀着一丝希望,只能通过"南湖轮"将老周送到上海进行手术。
随着气笛响起,搭载着老周的"南湖轮"缓缓地离开了舟山道头港,迎着冬季的寒风,劈波斩浪驶向去上海的茫茫大海。老周忍着强力的疼痛,心潮随轮船起伏,构想着自己的一切后果,渴望着舟山能建一条跨海大桥,连接大陆,方便百姓进出海岛。
下半夜,船仓里的乘客进入了梦想,机器的轰鸣声越来越重,船体颠波摇晃得更加厉害,随时传来旅客的呕吐声和行旅的碰撞声。一生从未乘船远途的老周,心恐出现意外和不测而耽误时间。不停地念着菩萨保佑,祈祷东海龙王风平浪静,让轮船平安顺利地驶进黄浦江,停靠十六铺码头,尽早赶到上海六院,得到医生救治。原来,刚才的一阵颠波和摇晃,据船员所说是轮船进入大戗洋时遇到了巨浪。舟山人有句老话头"大戗洋洋忘记爹娘",这次切身的经历让老周深受体会。过了大戗"南湖轮"进入上海吴淞口外的横沙港,东方的天空己渐渐露白,黄浦江两边的龙门吊,万顿轮,透过两岸的灯光阴阴约约地浮在眼前。经过一夜的疼痛和海上的折腾,老周迎来了希望,清晨5点多"南湖轮"稳稳当当地停靠在十六铺码头,老周在同事们的护送下到中山路上叫了一辆大众出租车,飞快地朝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驶去。
老周被送进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得知舟山来了一位断臂病人,前来植肢,情况危急,需立急救护,院方边成立专家组边拍片做cT,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检查分析,经过专家诊断,意外发生了。因老周的断臂超过了接骨植肢的最佳时间,目前已无法进行再植手术,唯一的办法是立即进行截肢,以免可能出现的败血症和对其它神经带来更大的危害,有可能影响全身,造成终生瘫痪。好端端的双臂眼看就要失去一条,成为一个残疾人。往后的生活怎么进行,道路怎么走,幼小的儿女该怎么弄?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海里翻滾。一生坚強的老周瘫在病床上嚎啕大哭,恳求医生千方百计要保留这只手臂。可是,科学只能让他选择现实,就这样老周被推进了手术室躺在手术台上。几个小时后"恨心"的医生将老周的右臂截肢成功,从此老周成了"独臂将军"。
当老周从麻醉中醒来时,感觉自己好像换了一个人,对眼前的一切甚觉陌生。他再也没有了眼泪,望了一下自己那只截掉的右臂,已被纱布严严实实的包裹着。对陪在身边的老婆说:"把医生叫来,我有话跟医生说"。"医生来了,你有什么要跟医生说的"?老婆亲切地问老周,只见他热泪盛眶地伸出尽有的左手握住医生的手,恳求医生将截下的右臂带回家中,他要用这只断臂将来去激励孩子好好读书,考一所好的大学,做一个路桥专家,为舟山的交通事业服务,去建设家乡的道路交通,让舟山的交通四通八达,造更大更多的桥,打更深更多的隧道,建更多更宽的道路,缩短与大陆之间的距离。使封闭落后的舟山,打开通向希望通向生命的大门,不再因为交通的不便而出现第二个自己,重演这样的悲剧。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老周重新树立了做人的信心,断臂也逐渐得到了愈合。出院那天他再次要求院方和医生将断臂带回家中,无奈之下院方破例答应他的要求。他把断臂一直放在冰箱冷冻室,拿它来激励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为建设舟山作贡献。
2001年,儿子小周不忘父亲重望,终于考上了一所著名的交通大学路桥工程系,毕业后在一家路桥工程公司工作,现已成为一名工程师。在舟山的交通建设中做出了不少的成绩,参加过不少桥梁,隧道的建设,环岛和疏港公路的施工,乡村道路的拓展和延伸。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交通人,优秀建设者等。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福不双至,祸不单行"2013年同样是冬天,同样是在隧道工程上,老周当年的一幕在他儿子小周的身上重演。他被崩塌的石块紧紧地压在右臂上。瞬间,父亲的那只断臂在眼前晃动,回想起父亲当年的经历使他一下子昏迷了过去。等到他的工友们把他抢救出来时,他的右臂已经断骨连筋。被送到舟山医院后,医生经过处理建议其急送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植肢手术。开始了父亲当年的接力,时间不等人,老周望着痛苦的儿子,回想自己当年的遭遇,双眼凝聚着血丝,来不及更多的思量,望院方能速急将儿子送上海。很快孩子被抬上救护车,时间决定了小周手臂是保留或截去,对经历过同样遭遇的老周十分清楚,幸运的是自己当年跟儿子今天时代不同。舟山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是城区的道路多了宽敞了,舟山已有了跨海大桥和高速公路。老周相信儿子定能保住右臂。不一会,救护车在交警的引导下,一路绿灯,出了城上了甬舟高速,一眨眼就驶离了舟山跨海大桥,进入杭州湾跨海大桥,不到三个小时小周顺利地送到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随行的老周再次回到这熟悉而可怕的地方,当小周推进抢救室时,一个满头银丝的老医生几乎与老周双目对视,″您就是当年为我截肢的余医师"老周脱口问道,“您就是哪年向我要断肢带回家的老周"余医师追问道。俩人相互低了一下头,来不及一声问候余医师就进了抢救室,开展对小周的诊治,经检查小周的一切状况良好,断臂还处在最佳植肢时期。唯一让医生担心的是小周的伤势严重出血过多,时间紧迫手术是否能顺利进行?植肢后小周的手臂是否对他以后的工作带来影响?于是院方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具体的手术方案,全方位地进行手术。
因小周送上海及时,救治迅速,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通过医生的高超技术和先进的医学设备,小周的断臂得到了顺利而科学地对接,手术非常成功。很快他创伤的手臂开始灰复了再生功能,没过几天他的断肢神经有了明细知觉,手指也能随之伸屈。就这样小周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出院回到了家。不到半年的康复他再次举起双臂,回到了他熟悉的工作岗位,继续奋战在路桥工程的第一线。
通过父子俩不幸的经历,更坚强了小周为舟山,为路桥,为交通而奉献的信心和决心。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舟山的道路交通事业,以父亲的断臂为鉴,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深感自己往后的担子更重,任务更紧,压力更大。作为一名路桥工程师他更积极参与有关道路交通的研讨开发,设计施工,积极参与329国道立交桥的施工,隧道复线的开通和建设,参加海滨大道,新城大桥扩建工程等筹备工作,并准备投身与舟山首条甬舟铁路建设项目。把自己学到的更多知识来改造舟山,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路桥专家。
看着儿子小周在舟山的交通战线上一次次出色的表现,看着儿子设计的路桥一次次峻工通车,看着舟山道路交通的日新月异,老周习惯地每天走到家门口的大路上,望着南来北往的车辆终是喜出望外,那一头,小周的人生里程和舟山的道路交通,正在随着老周的视线延伸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