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消失在数据中

时间:2020-10-18 16:14:28    来源:
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今天本来打算安安分分地写读书笔记,原计划想讨论关于满映的内容,但是因为我想看的两本书都达到了图书馆文献传递的上限,百度经验提示,这种情况无解,只能等待六天之后才能继续咨询该图书。因而觉得我们虽然享受着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无限便利——比如电子书,有总比没有强,但是也会受到数据本身的限制——比如有时候需要等上六天,扩大了时间成本。所以我想这周不谈学术问题(留给以后,反正有的是时间),随便(结合我的惨痛经历)聊聊数据生活中的我(们)。
 
▼  文 | 小蚁
 
从绘画雕塑到照相电影,从礼器碑文到活字印刷,人们总会想办法在世界上留下一些证明,或是形象或是文字,用来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从前“青史留名”的成本很高,石刻文字为主的时代(不知道术语是什么,后文也有很多尚未经考证的推测,说得不对就当我杜撰叭)只有地位极高的人才能留下一些可以被追溯的线索(这个问题也有关性别,比如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情况下能够写入历史的女性也只能留下姓氏,而绝大部分女性甚至连姓氏都没能留下),这个时候只有君王和贵族才能拥有历史。大概纸张出现前后(总之应该是文字媒介成本降低之后)一些体面的家族也会开始记录自己的家族史。
 
比如(我要拿电视剧举例了)最近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便涉及到一些家族史的问题。按照故事设定,盛家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家庭,故事开始阶段盛老爷官居五品,地位远不及那些皇亲国戚,但他的家族也是体面的官宦人家,也有家谱家史。女主角盛明兰是良妾庶出(庶出嫡出在这个作品中被强调得有些过,虽然觉得可能确实嫡出子女地位更高但古人未必真的会将这种地位差别每天挂在嘴边),明兰幼年丧母,等她成年之后她的名字被记在正妻王氏名下,也就是说后人若查起资料来,只能看到她是王氏的女儿而不关那位早逝的良妾什么事。虽然根据一部电视剧来推测显得有些不那么靠谱,但总觉得在古代这种家谱修改(除籍改宗)的现象应该不少。那些曾带着极高信誉的“白纸黑字”,有一些从很早以前就已经是经过精心编撰的结果了。
 
在自媒体流行之前,可以出版书籍的作者(纸媒)曾经非常受到尊敬(自然,如今出版图书的难度仍高于自媒体,但其门槛已经降低了很多),之后大众开始有了说话的空间,众多言论喷涌而发,热闹之中鱼龙混杂。社交平台上,人们必定会有选择地表达,营造出最想向别人展示的那个自己——外向、文艺、搞笑或者更多。同时我们也会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展示不同的自己,比如在ins发许多有关美食、旅行的照片,因为那里的观众更关注博主的生活;在豆瓣发很多书评影评和对生活的看法/意见,因为那里的观众更关注博主的思考,这是数据时代的主动选择。当然也会有被动选择,比如一个人如果发表了不合时宜的言论便有可能被大众声讨或者被权力/权利折叠。
 
社交平台是我们发出数据信息的平台,我们的手机、电脑等产品上留下的更多是记录我们日常生活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更加庞大的信息也是我们所拥有财产的一部分。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中便探讨了数据遗产的处理问题。就像那些精心编撰的家谱和光鲜亮丽的朋友圈一样,选择处理数据遗产的人也是希望处理到人生中那些灰暗的/不道德的人生,留下一个想被看见的自己。
 
回顾我和徐栖博主的友情。在我俩刚刚异地的时候QQ都还没普及,我们用传统的书信模式(纸媒)交流了很多年。书信带给人的期待是缓慢而不确定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一封信要多久才能邮到对方手里,对方什么时候才会回信,回信又要邮寄多久,甚至一封信也可能会在邮寄的过程中丢失(发生过几次)。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公众号交流,而且可以定时定点地交流(每周固定日期发稿),这样的交流更方便更有效率更具确定性,但是...
 
数据带给我们便利,同时也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我在前两周刚刚经历的墨菲事件——一份刚刚编辑好的七千余字稿件突然全文消失。尽管我在编辑过程中点击过无数次保存,但在最后点击保存并关闭文件之后,再次打开便怎么也找不到刚刚编辑过的文字。后来在徐老师和后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这个因为系统bug而被折叠起来的临时文件,但找到的文件已经损坏(被其他文件覆盖),所以我只能凭着记忆从头开始重新编辑。这当然是很惨痛的经历(我不想说这是个教训,因为这个过程中没什么值得成为经验的,谁也不知道bug什么时候会发生,唯一值得的是感谢两位朋友在我慌乱时候给予耐心的指教和帮助),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数字世界能够带来的更大的不确定性,一种接近“一键删除”或者未必需要按键便瞬间消失的不安全感。在这个被数据裹挟的时代中,我们究竟拥有什么,又能留下什么。我们会不会生活在数据中,也消失在数据中。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