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广陵渔父 渔父乱弹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为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诸侯的官学,比西周的官学更加开放,也不再是贵族子弟的专利,一些有能力的平民子弟也被吸收培养。同时,私学也开始流行。相对官学,私学更进一步能将教育下放到平民阶层,对于推广文化、启蒙思想,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先秦文化与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或许便是私学兴盛的结果与功劳。
鲁国是周公后人的封地,也是继承西周礼乐制度最完善的诸侯国,所谓“周礼尽在鲁矣”。鲁国私学,极其繁荣,并涌现出一批知名的私学老师,如柳下惠、少正卯、孔子等人。其中集文化与思想之大成者,非孔子莫属。
一、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①”,是孔子最著名的教育思想。
《论语·述而》篇中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那些自愿送我十条肉干作拜见礼的,我没有不教他们的。”束脩,即十条肉干。旧时将送给老师的酬金称做“束脩”,便由此而来。
或许因为收费不高,孔子门下,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既有恂恂文士,又有纠纠武夫;既有纨绔子弟,又有平民百姓。据说,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个学生,比较出名的有七十二位,即人们所说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弟子中,虽不乏贵族子弟,如向魋、司马牛、南宫敬叔、孟懿子等人,但更多的弟子则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人。
平民子弟受教,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事实也证明,平民子弟的智力,一点不比贵族子弟差。在孔子精心培育下,子路、子夏、子贡等人均学有所长,受到诸侯或权臣们的重用。
二、德智并重
孔子非常注重弟子的个人品德,他甚至认为弟子在接受文化学习之前,必须先过德教这一关:“弟子在家,必须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为人言行要谨慎,行为要诚信,要有博爱众人的精神,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这些都能做到,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文献典籍②。”
《论语·述而》篇中说,孔子主要从文献典籍、社会实践、忠诚、信义四个方面教授学生③。这四个方面,忠诚和信义两项属于德教,可见孔子对德教的重视程度。或许孔子觉得,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能守礼为仁,才配学习文化知识。
三、亲疏无别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既有父子学生,如曾蒧(一作点,字子皙)和曾参(字子舆,后世尊为曾子,著有《大学》、《孝经》等)、颜无遥和颜回(字子渊);又有兄弟学生,如向魋(又称宋桓魋,宋国执政大臣)和司马耕(字子牛)、孟懿子(孟子六世祖)和南宫敬叔;还有自己的儿子孔鲤和侄儿孔忠(孔子长兄孟皮之子)。
孔子是否亲疏有别,厚薄有度,或者私下给自己喜爱的学生开小灶呢?
其实,孔子的弟子也有这种想法和猜测。一天,弟子陈亢悄悄地问孔鲤:“你没有在老师那里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庭院里,我快步走过时,他问我:‘学过《诗》没有?’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语言表达。’我回去就学习《诗》。又有一次,父亲还是一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走过时,他问我:‘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立身处世。’我回去就学习《礼》。我就听过这两次教诲。”
陈亢离开孔鲤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得到三个收获:第一,懂得了要学《诗》:第二,懂得了要学《礼》:第三,知道了君子不会偏爱自己的儿子④。”
四、因才施教
孔子虽不会亲疏有别,但绝对因才施教。
人的才智各有不同,不可一视同仁施教,孔子在这方面有清醒的认识:“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⑤。”
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情、才智,了如指掌。《论语》中就列举了几位学生的性格特征: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⑥。
怎么教育他们呢?孔子自有其法。
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吗?”孔子回答:“有父亲和兄长在,你怎么能一听到合理的事情就去做呢?”后来,冉有也问孔子:“听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吗?”孔子却告诉他:“听到合理的事情就应该去做。”恰好这两次对话,弟子公西华都在场,他觉得奇怪,就跟孔子说:“仲由(即子路)问老师听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吗?老师回答:有父亲和兄长在;冉求(即冉有)问老师听到合理的事情可以去做吗?老师回答:遇到合理的事情就应该去做。弟子有些糊涂,请教老师:您的回答为什么不同呢?”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仲由勇猛向前,所以我要约束他⑦。”
孔子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五、诲人不倦
孔子不仅是一位高明的老师,更是一位敬业的老师。
孔子曾说:“记住自己所学的知识,坚持学习不厌烦,教育别人不疲倦,对我来说算什么难事呢⑧?”
子路为人粗朴,性情刚直,喜欢逞勇斗强,最让孔子担心。一天,孔子问子路:“子路,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便让子路坐下,然后耐心地讲解:“爱好仁德,未学透仁德,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知识,未学透知识,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未学透诚信,它的弊病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未学透直率,它的弊病是言语尖刻;爱好勇敢,未学透勇敢,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未学透刚强,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⑨。”
当然,对于才智低下的学生,孔子也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得要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却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用再教他了⑩。”
《论语》中记录了许多孔子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如“只知道埋头学习,而不思考问题,不会有收获;只知道空凭想象,而不读书学习,只会疑惑不解”;又如“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此就可以当老师”;又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态度(11)”等等。至理至真,让人受益非浅。
注释:
①《论语·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② 《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③《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④《论语·季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⑤《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⑥《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⑦《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⑧《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⑨《阳货》“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⑩《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