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散文| 牛肉的故事

时间:2020-10-18 15:07:34    来源:
一 
 
    和我父亲一样,我从小就喜欢吃牛肉,因为我觉得牛肉吃起来要比猪肉香许多。
 
   我老家在一个水乡小镇上,我家位于小镇的市梢,和农村的一个生产队相邻。我的记忆里,我家从这个队里买过好几次牛肉。那时,冬天冻死牛的事常常发生。原因有二,一是,生产队里的人对集体财产不太当回事,牛棚的保暖设施做得差。二是当年的气象预报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寒潮何时来临,谁都不知道。生产队里的牛冻死了,就开膛破肚,大卸八块,一块块地卖了变钱,对生产队来说,收回一点是一点,减少一点损失,对想吃牛肉的人来说,则可一饱口福。
 
    我记得当时那样的牛肉是三毛多一斤,价格应该比猪肉便宜,但生产队里好多人家还是不舍得买或买不起,因此大部分牛肉都是镇上的人买走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牛肉的消息是我告知父亲的,由父亲去买回来,一般买四、五斤。买回的牛肉,先浸在水里,大约半小时之后捞出洗净,然后放在一个大的钢精锅里煮。那是满满的一锅啊!父亲说,别看它这么多,烧熟后“一半淘剩”(只有一半之意)。
     
   我父亲是做吃食生意的,他对吃的东西很讲究,故他烧的菜都很合我的口味,牛肉更是如此。大约在煤球炉上炖三个小时左右吧(那时的牛肉不像现在的牛肉那么易煮),父亲就从锅里捞出几小块牛肉,切成细粒放到一只只大碗里,每只碗里再放进几片蒜叶、一小撮盐,然后将沸腾的牛肉汤倒进每只碗里,一碗鲜美无比的牛肉汤就做成了。这样的味道,后来我在市区建国路一家由回族人开的店里也尝到了,不同的是,回族人的牛肉汤,高汤很浓,而我父亲做的牛肉汤却很清很纯,碗底里有多少牛肉粒都清清楚楚,为此,父亲戏称,这是“玻璃牛肉汤”。
 
   父亲做的牛肉汤好喝,红烧牛肉更不在话下。没见他在煮牛肉时放什么调料,但做成的牛肉却酥儿不烂,很有嚼头。牛肉好吃但我们全家也不敢放开肚子吃,一是怕吃撑,二是想省着吃,一般说,买一次牛肉,与别的菜搭着吃,至少要吃一个星期。
 
 
 二
 
   因为喜欢吃牛肉,儿时的我还生出过希望生产队里的牛死的恶念。夏天学校放假,我和家在农村的同学小伙伴一起去放牛。一次,当我骑在牛背上时,我说,要是这头牛死了就好了。小伙伴问,为什么?我笑着说,那我就有牛肉吃了。小伙伴说,不会的。他说,他爹说过,这是云南牛,怕冷不怕热。因为云南比我们这里还要热!我喔了一声,不再吱声。
 
   好像也是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一天早晨,我还窝在被窝里不想起床,我的小伙伴来了,快起来快起来!有牛肉吃了!一听有牛肉吃了,我忙起床,问你们队里的牛死了?小伙伴说,还没死,正在抢救,估计活不了了。我脸也不洗,就和他直奔牛棚。生产队的牛棚里正围着一群人,我们挤进人群,只见小伙伴的父亲正在给牛灌黄酒,黄酒是从一根插在牛嘴里已打通关节的毛竹管里灌下去的。黄酒灌好后,小伙伴的父亲又抓了一大把黄豆放到牛的嘴边,那牛很温顺地用舌头卷了进去。这时,人群里有人说了,不会死了,等会把牛棚再修修,棚子不要“路路通”就可以了。当天,我见队里的人用稻草将牛棚四周都加固了,还专门做了一扇柴门,地上还垫了厚厚的稻草。无疑,那牛活了下来。我虽然空喜欢一场,但还是开心的,毕竟吃肉和一条生命相比,孰轻孰重?我是清楚的。
 
   八一年,我从学校毕业来到位于嘉兴东面一个小镇边的工厂里工作。有两三年的时间没有吃过牛肉,几乎忘了牛肉的滋味。每天的日程就是上班、厂子和食堂。食堂的菜,荤菜大多是猪肉唱独角戏,从来没有卖过牛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同在厂宿舍住的一个同事正在帮人贩牛。我兴趣徒增,去了他宿舍,问其缘故,才知道我们厂所在的小镇,菜场里早就在卖牛肉了。我起了个早,去察看究竟。果然,菜场西面朝东一长溜的水泥五孔板上及后面的架子上挂满了新鲜的牛肉。我喜欢吃牛肉,但如何烧煮,没把握,故没买。我想,待休息天回老家,带一些回去,让老父亲帮忙。轮到休息了,我又去了菜场,问清楚了价格,就割了五斤牛肋。我听我父亲说过,红烧牛肉,牛肋最实惠,折耗少。当我把牛肉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回家时,父亲也很高兴,说到底嘉兴是大地方,我们这里还没见过有卖牛肉的。
 
   我是吃中饭之前到家的,老规矩,父亲依然把牛肉泡在水里,吃过中饭,父亲就开始烧牛肉了。父亲的手艺没有退步,经过一下午的烧煮,一锅喷香扑鼻的红烧牛肉就做成了。第二天我回厂,父亲要我带一些牛肉回去,我说不用了,要吃,我可以在镇上买熟的。不过最后我还是带了两块牛肉回厂。从那之后,我回家看望父母,总要带回去一些生牛肉,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父亲去世。
 
   我是八八年结婚的,结婚之前一直吃食堂饭菜。因为食堂里没有卖过牛肉,故想吃牛肉了,都在镇上的熟食店里买。厂子所在的小镇虽然不大,但熟食店有好几家,都有牛肉出售,味道还各有千秋,于是我轮着买。不过,我去买的最多的是一家民营企业的熟食店,这家店的熟食主要是酱鸭,但也经营牛肉,与别家店相比,这家的熟牛肉烧得比较干,也就是说水分较少,味道也不错,故我光顾的次数相对多一些。我不太喜欢喝酒,但买了牛肉我还是会去宿舍楼下的小店拷上半斤老酒,有时独酌有时和合脾气的同事对饮。喝一小口酒,吃一小片牛肉,那感觉是不错的。尤其是牛肉的味道,我想绝不会输给梁实秋老先生笔下的红烧狮子头。
 
 
 
三 
   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已在全国性铺开,形势很好。我所在的单位效益也不错,每年年底除了发奖金之外也会发一些年货,不过年货中没有发过牛肉。而我老伴的单位就不同了,几乎连续好几年,所发的年货里都有牛肉,而且数量还不少,一般五斤,最多一次发了十斤。对这些牛肉的处理,如果逢到我正好休息日,一半我带回老家,另一半送到我岳母家。我们的小家里一般不留,原因是,一怕麻烦,二不会煮。我岳母烧的牛肉别又一种味道,说白了,她是按红烧猪肉的方法烧的,虽然有点另类,但味道还是不错的,再说,我的嘴也不刁。岳母是好客的,她知道我喜欢吃牛肉,春节时我去她家,她总会端出一盆还没动过筷子的牛肉。
 
  我喜欢吃牛肉,可是后来有好多年我几乎没碰过牛肉。其原因当然不是牛肉买不到了,而是一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那时我早已从车间调到了厂化验室。化验室有三个部门,其中我就职的部门设在厂区的北边。我们工作场所的窗外是一条小河,河对面是一大块农村生产队的水泥场,场子靠边是一排房子,估计是生产队的仓库。我的工作很轻松,每天也就是上午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要么和同事闲聊要么自己看书。那天下午,看书看得头昏脑涨,忽听得隔河对面闹哄哄地,于是我走到了窗口,只见对面的水泥场上,一群人正围着一头牛,不知要干什么?我把同事叫来,让他们判断一下。同事说,一定是杀牛。我一听又是好奇又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儿时吃的牛肉大多是冻死的,不是活杀的,而现在河对面将要上演一场杀牛大戏!因为隔着一条河,距离有点远,我看不清牛的表情,但我可以想像,牛的眼神一定是绝望、无助、痛苦和恐惧的。只见有人用绳子套在每一条牛腿上(期间,我希望牛能有所反抗,比如猛踢一脚之类),但牛没有反抗!四只牛脚被套住后,四个壮汉往同一个方向拉了一下,那牛就倒在水泥场上,于是有人开始抄起放在地上的那把长长的杀牛刀,我不忍心再看下去。
  事后,我跟同事议论这件事,我说,做牛也太可怜了,有力气时帮人耕田,没力时最终却是这个下场。同事说,这些牛不是耕牛,是菜牛,养着就是为了杀来吃的,就像猪一样。我不太服气,说,那哪些最后没力气耕田的牛是怎样处理的?同事无语,他知道,那些牛最终都会进屠宰场。也真是上述原因好长一段时间,我不吃牛肉。我这个人虽不信佛,但因母亲信佛,故对自己心灵的影响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的。只是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时间一长,又加上父母先后驾鹤西去,曾经在心头的那份战栗、疼痛和慈悲感慢慢消失了,而想吃牛肉的欲望渐渐占了上风。我,终于开戒了。
 
  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开戒后的我无奈发现,我已经不能有滋有味地品尝这“肉中骄子”的美味了。随着年岁的增加,我的牙齿已经逐年松动、衰老,当我再次咀嚼牛肉时,明显地心有余力不足了。我知道,牛肉好吃,但有一天我也许会和它绝缘,但不管怎样,它的美味将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并陪伴我度过余生。
 
作者简介:谢复根 居住嘉兴 在《中国环境报》、《浙江法制报》及《嘉兴日报》发表文章若干。闲时写有小说、散文及诗若干,仅限自娱自乐。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