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李爱明 | 老娘的鱼面羹

时间:2020-10-18 16:33:14    来源:
文:李爱明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读着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时我正在宿舍里吃着鱼汤面呢!莼菜羹、鲈鱼脍的美味,昔人美其名曰:“莼鲈之思”。彼时的光景是秋天某个早上,在钢城戴南工作的我,吃着自做的鱼汤面(我又将它叫作鱼面羹)。王婆卖瓜——自夸自大,这碗面条的味道,不遑而论自是鲜美。然而,然而什么呢?然而我却又吃不出老娘制作的味道来。
 
在戴南、顾庄那边工作十多年的日子里,有时嘴馋起来,想吃碗鱼汤面,遗憾的是街上做这个的饭店却很难找得着。街面上饭店、小吃铺里的面条,无非是青菜面、鸡蛋面、肉丝面、牛肉面之类。还有那戴着或白或灰“礼拜帽”、手里“挥舞”着、口里吆喝着的回民老乡制作的兰州羊肉拉面、刀削面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只不过听着他们异地口音的普通话时,每每令我叹息着如他们一样出门在外混生活的自己。不说这些!对了,想起来了!顾庄那边的牛肉汤、羊肉汤,还有当年野味馆的“牛尾子”真心不错。我每有尝得各处风味时,又心说着“一方水土养一方儿女”。小小的失落过后,我从菜市场上买上两条鲫鱼和几块钱水面,带回宿舍处,于是便有眼前的这碗鱼汤面了。
 
老实说,面食之类,尤其面条,儿时的我并不“上心”。偏偏当年的母亲、如今的老娘制做的那碗鱼面羹,我永远食之不厌。
 
老家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自古水网纵横、水产品丰富。纯朴、热爱生活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清水河里捞出的各色鱼儿,还有隔壁面店的水面,或是自作的手擀面,凑在一处,便有了自然鲜美的鱼汤面了。可惜的是,我从小吃着的“鱼汤面”,多年前被同是“好吃”的东台人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老家以“窑”得名的砖窑,偏又被溱潼人将它申请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等戴窑人“觉醒”时,无奈地将昔年“挑窑”的《窑工号子》申请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算弥补了一个小小的缺憾。又扯远了,不说这些。
 
当我再吃得老娘亲手的鱼汤面(鱼面羹)时,是我几天前下乡的时候。老娘知道我回家,事先从取渔邻人处买好了鲫鱼,熬成了乳白的汤汁。我呢?我则从而今工作的老家镇上带回了两斤水面。
 
锅中翻滚的鱼汤,还有眼前腾腾四散的热气,这阵阵鱼香味,还有我和母亲闲谈着的话语,则又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当丝丝缕缕的面条浮出水面时,银发满头、弓着腰如当年外婆样子的母亲,利索地将它们“叉”起,装到那只盛着鱼汤的蓝花碗里。大半碗的鱼汤,这白,如牛奶,又如妻子般的肌肤(希望妻看到不要骂我!);淹在汤中,微微露得头来的,那又如奶奶当年挽着的银髻了;还有那飘在汤面上“性感”的青葱花儿,一如翡翠般的绿了。
 
母亲说过的,吃鱼汤面时,先别着急。出锅后淹没在鱼汤中的面条,得先让它们在汤中“养”一会儿。母亲又说着吃这个,须得“大汤小面”,我则戏说着这是“养命”,这是养着我的“小命”了!也就是不一会儿的工夫,这鱼汤面还得乘热吃下。
 
母亲又说着从前的事儿,每有头疼脑热时,嘴“刁”得很的我觉得吃什么都无味。此时的她,则从村前罾上、簖上买来几条“刀鱼”(老家的刀鱼,指的是鲫鱼,不是长江的刀鱼,那物我们平民百姓真心吃不起的)做成一碗鱼汤面,着看着我大口大口地吃着、最后连汤都喝过碗底朝天的样子,然后然后母亲也就放心地笑了。
 
又一个碗底朝天,而后我又问起母亲这碗鱼汤面的做法,怎么我做的不如她的这般鲜美呢?母亲说,这材料是首选,最好是鲫鱼(老家关于鱼鲜有“青、白、鲤、鲫”的说法),不用别的调料,有一小块生姜就行,清汤白水,一次加足,在铁锅中慢慢熬制,这当中最好不要加盐,待得白如奶油时,这鱼汤就成了。噢,难怪!我时有事前加盐或是途中加水的情形,母亲说是那些应有的鲜味都被散去了多半了,委实可惜。
 
这些我全都记下了,也不去管它什么物质非物质的了,我得将这鱼汤面的做法告诉给儿子。
 
回镇的路上,我偶尔打出一个饱呃,将口中的鱼香味散发到微风中,任由它随风飘去。一边回味着那碗鱼汤面味着,一边想着老娘刚才的样子,痴痴的我又吟出一首“小诗”来了:
 
 
鱼汤面
食遍诸方味,娘亲鱼面羹。
簪开银髻散,风起縠纹盈。
争白良人愧,闻香归客惊。
丝丝舌上味,不尽故乡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