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丁忆坤
0 1
最近有两个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个是杭州余杭区招了几十个清北毕业生,另一个是南大的副教授去了深圳某街道任街道办副主任。
很多公号持批评态度,主要是这两个观点:1、觉得清北去街道屈才了。2、觉得国家培养的人才浪费了。
真是这样的吗?
不知人们心目中的清北应该去做什么样的工作。
走仕途主政一方?
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公司成功上市?
或者在某个科研领域攻关成功?
说句实话,目前我们看到的顶尖的清北成功人士是少数,还有更多的人也是在做着普通工作,在阶级序列上也是普通中产而已,并没有那么多人走上了人生巅峰。
了解几个简单的事实吧,每年国考部委招的人数都不多,很多职位要求基层经验,有专业限制,而清北每年高考招生三千多,再加上硕博,每年毕业生上万,部委容不下,大部分人走仕途只能从下面开始做。
这几年外企的光环退却了,几个互联网大厂确实收入高,但是工作也辛苦。
至于央企,总部确实很好,下面的分公司、子公司嘛,要看地区、看行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体制内工作有事业编制,又是新一线城市的杭州,这份工作并不差。
0 2
同样是清北的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除去本人的智商、能力外,家庭因素在择业时也有很大的影响。参见这篇文章。那些高考状元后来都去做什么了?
在那份公告中也可以看出来,余杭区招的人都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年龄就不小了,所谓三十而立,先成家后立业的压力也摆在他们面前,寒窗苦读二十几年,也到了回馈父母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一堆人跑出来拿理想两个字质疑他们的决定,真的太可笑了。
为了理想,继续做科研工作,可能很多年出不了成果,去互联网大厂可能身体熬不住,也不能照顾家庭。
这份工作看起来性价比很高,也有前途,毕竟去企业35岁危机马上就要到来,体制内升上去最好,升不上去也不会有生存压力。
那些批评的人,一部分人是真不懂,还有一部分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再说了,刚毕业去了街道,就会永远待在街道吗?有了基层工作经验,又有清北的人脉,如果他们决定要走仕途,继续往上走的几率要大过很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去的人。
最有压力的应该是余杭区的基层公务员吧,这些新招进来的人将来会挤占他们的很多机会。
如果只有一个清北毕业生,或者他们刚刚本科毕业22岁,这样的选择可能有问题,现在是几十个人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而且还是三十岁上下,有一定人生经验的硕士博士,那大概率这是他们综合衡量过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围观的人绝大部分考不上清北,也没有这样的工作机会。
此次事件没有输家,余杭区想去名校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他们也出BSXWEZX得起价钱,招到了自己想要的人。
而那些被招进来的人对这份工作也是满意的,即使不满意,几年后也可以重新做出选择,有实力就有选择的自由。
公众号写手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管写得好不好,有阅读量就是胜利,有什么比清北的招牌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看客也打发了时间,可以从表面探知一些半真半假的信息。
实际上呢,余杭区有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在,财政收入很多,体制内的工作待遇好,又有企业没有的稳定性,要进去门槛也高,清北去工作并不屈才。
0 3
还有一个新闻是南大的副教授去了深圳某街道任街道办副主任。
她是哈佛的博士后,南大的副教授,教育背景非常亮眼,比起那些唱衰的,人们不应该羡慕她人到中年还有这么大的选择权吗?
从科研领域转入了仕途,从南京来到了深圳,这种说走就走,还能找到不错下家的人,她已经赢过了绝大多数人。
深圳公务员工资很高,在全国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稳定,有钱途,还有前途,要是在企业,四十岁都是要被裁的人了。
据说她本人就是想换一种活法。
不得不承认,人们以为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很大的区别,然后就依赖有限的见识来进行判断。
清北的毕业生在各领域都有出色的人,但也有很多的人没有成为人中龙凤,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甚至运气也是很关键的一环。
人们看到的只是聚光灯下的那些人,更多人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清北的毕业生,有足够多的资源,他们能找到很多师兄师姐,校友,获取很多不为大众了解的信息,这比网上看到的要客观真实得多。
那些选择余杭区的人,他们了解自己,也了解真实的世界,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很多我们看似高大上工作的背后,只有进入的人才有发言权,比如过去我也羡慕过高校工作,真正了解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后,就知道我过去的认知有多肤浅,光看到了老师有寒暑假。
简单分析一下就知道了,高校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至少都是博士学位,很多都要求有海外留学经历,一群聪明又努力的人在比拼,要做实验、发论文、教学,一步步升上讲师、副教授、教授, 压力有多大,难度又有多大?
所以那个南大的副教授选择换一条跑道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至于互联网大厂,确实工资高呀,但是工作强度也大呀,还记得马爸爸说过什么吗?九九六是福报。这还是最顶级的公司,更多的中小互联网公司,工作辛苦,但待遇要差很多。
工作之外,还有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孩子要教育,父母年龄也大了,夫妻感情也要维护,很多人可能忙的连恋爱的时间都没有。
日子是自己过的,那些评论、围观的人,能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吗?
0 4
我佩服那些在艰苦年代忘我做科研的科学家,但那是特殊年代,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呢,商业社会什么都要明码标价。
清北的毕业生确实机会要多很多,有很多人也在仕途、商业、科研上取得了成功,但对后来的人而言,他们在选择工作时,要考虑到很多现实的因素。
说句实话,很多人对清北的了解有很多误区,其实真正的清北人,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很多人反而把这个名头看得很淡,参见这篇文章大学里那些特立独行的老师
有人说辜负了国家的培养,那真的是误会了,过去科举三年考一次,一次只有几百个进士,也不是人人都能当官,要职位有空缺,还有要关系,一个这么大的国家也能运转下去。99年大学扩招以前,大学生数量很少,国家也慢慢发展起来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社会在发展,学历在贬值。
不为虚名,也不必讲什么大道理,街道的工作也需要人做。说到底,工作是个人选择,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需求。
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