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庸
如果说小说题材的品质也有高低之分,那么一些深入内心、带有终极特征的题材就属于高品位的。康拉德的《吉姆爷》(人民文学出版社,梁遇春、袁家骅译)是一部忏悔小说,就是“高品位”中的一种,这可能就是康拉德在欧美文坛上获得特殊地位的原因
吉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身为大副,在船只面临沉没的危险情况下,却抛下船上几百名束手无策的旅客,随着船长和正副机手一块跳上救生船逃命去了,这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德。虽然年轻的吉姆是受船长们的怂恿才最后一个逃生的,但背叛旅客总是事实。船只意外地被搭救了,吉姆等人成了被告,受尽了嘲笑和耻辱。被审判后的吉姆仍然不能原谅自己,老扪心自问,为什么自己的内心会有这种卑鄙的东西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个遥远的小岛,一家公司的老板让他担任巴多森渔村分公司的经理。他决定在此扎根,想以此方式忘记和洗刷过去的耻辱。他加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和他们和谐相处,以多做善事来获得自我救赎。之后当地居民不断受到匪徒的骚扰,他率领居民与匪徒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称他“吉姆爷”。但在围困另一伙海盗时,他突然起慈善之心,接受这伙海盗的投降,但警告他们以后不许再来骚扰,并说服部落首领释放了这些坏人,同时做出保证,如果歹徒仍然前来骚扰,他就毁了自己的生命。不料被释放的歹徒没有因为吉姆的善心而改邪归正,反而恩将仇报,血洗民众。吉姆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他来到部落首领处,请求将自己处死。
为什么吉姆有那么自觉的忏悔意识,能够以行善来实现自我救赎,而船长等人却毫无这种意识和清醒?船长不认为自己有罪。两人截然相反的举动,显示了他们不同的心理轨迹。船长是一个老兵油子,对所处的世界抱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吉姆则不同,他单纯,善良,兢兢业业地热爱工作,热爱海上生活。他遇到了这种临阵逃脱的意外事件,必然和船长一类的人反应不同。小说写他逃命之后不断忏悔,并非出于矫情,而是很吻合他的心理需求,这在写法上很接近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对真实与虚假的阐述,即“为文造情”与“为情造文”
如果一个世故狡猾、玩世不恭的人也来忏悔,这就虚假了,有为文造情”的嫌疑,即使写得技巧娴熟,也很难说是一部好小说
刘勰提倡的有感而发,是说文章中的真情决定了文章的命脉,有了这个命脉才能竖立文章的框架,两者是同等重要的“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简单地说,文章中的内容犹如经线,文章的形式有如纬线,织布时经线端直而后纬线妥帖临文时情感恰当而后文辞畅达,这是写作的基本法则。所以说,一篇文章的形成,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技巧同等重要,反过来说,一篇好文章,也必定符合这两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