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庸
读了一首诗,就会改变什么,这自然有点儿夸张。诗歌的功能即使有一千种,也不及一粒子弹具有杀伤力,这从表面看合乎定律,其实未必。在一定条件下,诗歌等文学作品能影响人的生活,甚至是一生。显克微支的《灯塔看守人》(选自《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施蛰存译)说的就是这类故事。离巴拿马不远的海域上,一个灯塔看守人失踪了。小说这样开头,显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也给出了特别的看点。在海域上孤零零地看守灯塔,这种活儿一定枯燥单调,还一定艰苦,有人失踪,有人逃走,都很正常。接着是谁来接替这项工作,有谁愿意继任,说实在的,这样的继任者难找。但过了没多久,主人公——一个老人史卡莫思基来应聘,招聘方求之不得,他很快被录取。他之所以愿意到这儿来,据说是想结束自己海外飘零的生活,来小岛休养生息。通常情况下,年长者不会像少女一样对自然景观过于迷恋,而小说却非常夸张地视这海岛风情为人世间最美丽的乐园。于是故事就在这美丽上做开了文章那远远近近的树林,那具有南国风情的椰树、芭蕉树,在海水的衬映下,显示了特别的魅力;附近岛上的猿猴,飞跃的鹳鹤,以及出没在荒地上的各种小动物,小虫子等等,都进入了老人远未衰竭的心灵。就这样,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充分地享受着海岛风光的宁静、安详。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本书,是密茨凯维支的诗集。这是因为前些日子他听说波兰侨民协会在纽约成立,立即寄了一笔款子,表示一个同乡的祝贺之情,协会就寄来了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集,以示感谢。他拿到诗集后随便翻看起来,很快被吸引住了,因为这些诗歌讴歌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故乡,弥漫着老人所熟悉的风土人情。祖国也有迷人的山河,也有葱郁的植被,也有宁静的村庄,可是,已经四十多年没有回到祖国了,美丽的家乡几乎成了梦中的幻境,虚幻的远方(呼应他为什么迷恋岛上风景)。这一夜,老人激动不已,长时间地沉浸在故乡的梦幻中,他忘记了自己的工作,梦中的故乡之灯点亮,而灯塔却始终暗着。第二天他醒来,港警来通知他,他被解职了,由于昨夜没有点灯,海上出了事故
他只得离开了小岛,命运再一次让他飘零
这篇小说显然带有浪漫主义的特征,把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之情表达得这么浓郁,这么醉人,使得密茨凯维支的诗在这种感情面前也显得苍白,主人公因受一本抒情诗集的影响而耽误了工作。这表面看来,有些儿夸张,诗歌的效用这么大,但为什么不呢?《汤姆叔叔的小屋》能引发美国南北战争,诗歌为什么不能导致一个人的“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