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的正确认知很简单,两句话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句话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四句话就是:“春养生之道,夏养长之道,秋养收之道,冬养藏之道。”
再具体说,就是“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黄帝内经》27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春季3个月,万物复苏,草木欣欣向荣。人应顺此节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散步时要身穿宽松的衣服,披开束发,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
这和音乐怎么结合呢?
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我设计有6种音乐作品以对应这6个节气。立春对维瓦尔第《四季》里的春,雨水对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惊蛰对拉威尔的《波莱罗》,春分对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清明对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谷雨对冼星海、殷承宗等钢琴协奏曲《黄河》。
当下的电子网络技术可以将这些作品输进软件里,到了那些节气可以定时播放。一般是在早晨起床后播放比较好,还可以用该曲伴随“广步于庭”。我每天早晨在玉渊潭唱“巫”,见有不少人散步都伴音乐。我还见到一个小伙子每天跑步,双肩包里装一个较大音箱,播放的音乐能传百米开外。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黄帝内经》27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夏季3个月,是使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人应顺此节气,晚睡早起,别烦白天太长,心中别憋着郁怒,使面容秀美。
夏季对应什么音乐呢?
立夏对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小满对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芒种对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夏至对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暑对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大暑对雷斯庇基的《罗马的喷泉》。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黄帝内经》28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秋季3个月,盛谷物的容器都装满了,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人应顺此节气,早睡早起,和鸡同时起床。保持精神安定宁和,以缓和秋天劲急。精神内守,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爽而均匀。
秋季对应什么音乐呢?
立秋对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处暑对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白露对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平原》,秋分对德彪西的《大海》,寒露对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霜降对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29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冬季3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潜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人顺这时节气,要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再起床。使意志如伏如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了满足。这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损阳气。
冬季对应什么音乐呢?
立冬对西贝柳斯的《第一交响曲》,小雪时对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大雪对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冬至对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小寒对巴伯的弦乐合奏《柔板》,大寒对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对应这24部作品呢?
因为一年的阴阳变化都通过二十四节气具体呈现。中国的农民就是顺着节气播种中耕收获敛藏,人的生命、身体的阴阳也顺着节气生发成长收获藏匿。我精选的这24部作品,是作曲大师汲取了天地之精华,它们恰好也顺着节气调整我们的情志和身体的平衡。如立春,维瓦尔第《四季》里的春,刚好勃勃生发,音乐的欣欣向荣能感应我们身体里的蠢蠢欲动。再如,立秋,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音响委婉内敛,正好对应我们身体里的平和内敛。再如,大寒,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刚好不过度,生机潜伏。
有人嫌以上太复杂了,也有个最简的曲目,就是维瓦尔第的《四季》,这部作品分春、夏、秋、冬四段,可以分别对应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但四段风格区别不太大。
还有一部作品,不是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这部作品从俄国诗中选出12首适合1至12月的诗:1月诗,普希金的《在炉旁》。2月诗,维亚塞姆斯基的《狂欢节》。3月诗,麦科夫的《云雀之歌》。4月诗,麦科夫的《松雪草》。5月诗,菲德的《白夜》。6月诗,普列谢耶夫的《船歌》。7月诗,柯里佐夫的《割草人之歌》。8月诗,柯里佐夫的《收获》。9月诗,普希金的《狩猎之歌》。10月诗,阿·托尔斯泰的《秋天之歌》。11月诗,涅克拉索夫的《雪橇》。12月诗,柴科夫斯基的《圣诞节》。
由于这是柴科夫斯基一气写成的12首小品,我觉性格区别不是特别大。所以读者有心让音乐随着节气走,还是用不同作品家创作的24首作品。当然,如果有足够的篇幅,我还想附上那12首诗。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的古诗、现代诗中,找到对应二十四节气的诗。如:对清明的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如,对应雨水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除了交响乐,我还精选了24首歌,对应二十四节气,这些歌可以早晨唱“巫”当主旋律。
1.立春,对《女人花》。2.雨水对《长江之歌》3.惊蛰对《打起手鼓唱起歌》。4.春分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5.清明对《船歌》又名《星星索》。6.谷雨对《洪湖水,浪打浪》。7.立夏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8.小满对《芦花》9.芒种对《珊瑚颂》。10.夏至对《天路》。11.小暑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12.大暑对《我爱你中国》。13.立秋对《荷塘月色》。14.处暑对《梨花颂》。15.白露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6.秋分对《大海啊,故乡》。17.寒露对《绒花》。18.霜降对《故乡的云》。19.立冬对《雪绒花》。20.小雪对《北风吹》。21.大雪对《我爱你塞北的雪》。22.冬至对《吐鲁番葡萄熟了》。23.小寒对《天竺少女》。24.大寒对《一剪梅》。唱完“巫”还可唱词。
这24首歌是我一年轮回常唱的歌。我的体会是夏天唱大歌(也就是音域宽的歌),既有能力唱好,唱完了,出一身汗,身心很爽。冬天唱小歌(音域窄一点,音乐偏低的歌),嗓子和身体舒服。现在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人身体也热涨冷缩,天热时,阳气充盈,声音能撒得开,天冷时,阳气内藏,嗓子也紧,唱大歌,嗓子易疲劳。我说的以上是在室外唱,即古人说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可能在室内恒温的条件下。比如郭兰英的好嗓子就是三九天山坡迎风唱出来的。
下面详细解析一下本篇《黄帝内经》的几个句子。
第一,一年四季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不一致。只有春和夏是“夜卧早起”,秋季是“早卧早起”,冬季是“早卧晚起,必得日光”。为什么这样?
虽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一年四季太阳落山和升起是不一样的,夏天日长夜短,冬天夜长日短,这样的作息符合太阳运行的规律。要注意,春夏两季的“夜卧”不是夜里12点以后,而是子时,晚上11点之前。而春夏早起时,太阳已经出来了。
冬季起床为什么要必得日光?因为冬季藏阳,“无扰乎阳”。太阳还没出来时起床就等于扰了阳了。而太阳出来,身体的阳气可以借太阳的势,能有效地储身体的能量。我冬天早晨唱“巫”,走七公里后,必找一凳冲朝阳唱“巫”,而且还用眼睛直视一会太阳,朝阳柔和,不会伤着眼睛。古字形“唱”就是早晨向着太阳唱歌。
第二,一年四季只写了春季起床后“广步于庭”。是不是夏、秋、冬三季就不需要广步于庭了呢?不是,一年四季都要广步于庭。因为后三季和春季没变化,所以就没写。但不要局限于庭。可以海边、树林里、山上等。像上古黄帝等贵族的庭院有可能就如今天的北海公园、颐和园、圆明园那么大,有山有水有树林。
第三,“被发缓形”。被发就是披发,缓形呢?如何做到缓形?这就要穿宽松的衣服。中国古代传下来的练功服,多是灯笼裤,这是为了缓形,让周身的血脉循环通畅,让皮肤能自由呼吸。最好穿绵的。我有一个学生,以前健身时不但穿紧身衣裤,甚至身上还裹一层保鲜膜,说是为了出汗。但她身体老是有病,忽胖忽瘦,内分泌总不平衡,免疫力低下。后来接受了我的意见,照着《黄帝内经》做,披发缓形,穿宽松衣服练功,让皮肤也能顺畅呼吸渐渐身体就恢复了正常。
作者:赵世民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