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彦子 彦子随笔
回乡偶书(五)
也许,在伦敦这个大农村呆久了,早已习惯了宁静与安详,犹如置身静谧的山林;习惯了早晨不是被车辆的轰鸣声叫醒,而是被洒进房间的阳光唤醒;习惯了抬头看见的是碧空如洗的天,低头看见的是默默生长的小草,还有一旁冷不丁跳进里视线里的小松鼠.....
没有嘈杂与喧嚣,一切都徜徉在温暖静谧的阳光下,温柔宁静,而又怡然自得。
在大衡阳的这段日子,每天阳光还没透过窗帘,耳边就传来轰隆隆的车鸣声,吵吵闹闹,嘈嘈杂杂,此刻,就算有几万个瞌睡虫爬上大脑,那也不得不被这杂乱无章的轰鸣声,赶得天远地远。我家还算比较好,既不临马路,也不靠近闹市,处于小区的中央,第一感觉似乎很安静,等到了实地体验,你又该是另一番感受。
哪怕隔着几栋楼,马路上的车辆,来往穿梭、不知是车辆风驰电掣的声音,还是司机们不耐烦地按喇叭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大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错觉。这还是关上窗户,拉上窗帘的效果,若是打开窗户,掀开窗帘,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睡在房间里如同睡在大街上。
不知道是开放商建的房子隔音效果太差,还是马路上的车辆确实太有爆发力,以至于相隔几百米,还如同置身繁华拥堵的交通枢纽一般。又或许是我这脆弱的耳膜,对声音的分贝变得太敏感,哪怕分贝不高,只是些许微弱的声音都被我那敏锐的耳膜无限扩大,变成扩音器里的最高音量。
突然想起一个朋友,一个曾经也在英国呆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北京的朋友,我遇见她的时候,她刚从英国回来,打算在北京定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适应,对习惯了北京生活,不,中国环境的我来说,她简直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生活的细节暂且不提,光噪音这一块,我们几乎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那时,她见到了我,第一句话常常是:“你有没有觉得很吵?”还没等我回答,下一句必然紧随其后,“我觉得吵死了,每天在家,听见地都是轰隆隆的车辆声,感觉也不是司机按喇叭的声音,就是车子压马路的声音……”
说实话,我们居住的小区,绿化还算好的,她家距马路还有一段距离,中间还有好几栋房子呢,我这靠近马路的房子都没有这种被吵闹的感觉。可是,从她的表情看来,好像她天天置身于马路中间,望着来回的车辆,川流不息,不知所措,几乎就要捂着耳朵,大吼一声,周围的车辆顿时静默两三秒,也就是两三秒的静默,接着,又川流不息,轰鸣依旧。
“没有啊!每天都一样,我几乎没什么感觉,也许,我已经习惯了!”我只能实事求是地说。
“我感觉每天都有人把马路上的声音录下来,放在我枕头边一样,整晚耳边萦绕地都是喇叭声,嘶鸣声,我都快要神经衰弱了。除了马路上的声音,我对周围其他声音也变得莫名其妙地敏感,连哪家主人晚归,谁家夫妻拌嘴,我都能听到,我这听力也太神了!”大多数人如果拥有这般功力,都可以称自己有特异功能了,可是,她却被自己这种特异功能严重困扰。
“你以前这样吗?”我都忍不住当一回医生,替她把一回脉。
“以前在国内没什么感觉啊,在英国这几年也还好,自从回来以后,住进咱们小区,我觉得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苍蝇在耳边叫,烦死人了。”
从她严肃而苦恼的表情里,我知道这绝不是矫情,她一定是认真的,可是,对于她的这份认真,我真的没法GET 到。长期生活在这般嘈杂热闹环境中的我,早已习惯了这种细微的喧嚣,耳膜也早已适应了这些细碎的声音,不自觉就达到了过滤的效果。
“可能刚回来,不大习惯,呆久了,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如此安慰她。
大约,过了半年,我再向她询问有关噪音的事情时,她好像已经变得有些融入,笑着自嘲:“刚回来那阵子,楼上开个门,我都得惊半天,现在人家进进出出,挪桌子,搬椅子,我都没有什么反应了。”
说到这,我倒想起,她还曾因为人家吃饭挪凳子的声音,专门去超市买了一大把包凳子脚用的护膜,送给人家。凳脚的声音解决了,这回该可以高枕无忧,安心入眠了吧,可是,搞笑的事情还在后面,当她静下心来准备入睡的时候,突然听见人家穿拖鞋在家里走动的声音,且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不知不觉,占据她整个耳膜,整个脑海,整个人都要疯掉,无法安眠。
于是,第二天,她带着两只大大的熊猫眼,可怜巴巴地询问我,要不要买几双软底拖鞋给人家送去,看到我笑笑的眼神,她只得无奈地自我安慰道:“算了,还是不送了,上次送包凳子脚的护膜,人家已经惊诧半天,这回又要给人家送软底拖鞋,不知道又要惊诧成什么样,估计就差把‘神经病’这几个字当面给我甩过来了……”
当时的我,真的被她弄得哭笑不得,从来没想过情况会有如此严重,如今再联系自身,才发现,人家那根本就不是笑话,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就存在这样的感觉。当初,还笑别人,此时,我该要笑自己了,忍不住送自己三个字——真矫情。
话说,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就稍微有那么一点人群密集恐惧症。每次坐地铁,我都得屏住呼吸,提前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勉强挨过来地铁里汹涌的人群。等到了地面,看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摩肩擦踵,络绎不绝的人们,我两眼一抹黑,有一种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洪流之中,一瞬间,被冲到漩涡之中,旋转,旋转,不停地旋转,直至淹没,看不到身影……
虽然,有那么一点人群密集恐惧症,但是还没有到达那种“草木皆兵”的地步,至少在家里这个密闭的空间里,还比较有安全感,哪怕有一点点车鸣声,吵闹声,好像也没什么大碍。
初次来到英国,顿时进入一种真空世界,感觉以前所形容的安静——“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种境界,在英国实现起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说实话,对于习惯了嘈杂与热闹的我来说,还真有点不习惯这般宁静,仿佛一切都已经静止,除了你心跳的声音,一切声音都隔绝在你的世界之外。
这是一种怎样的宁静,让人很容易想到一句话——不食人间烟火,或许,这种境界比较适合这句话的存在。
好不容易习惯了宁静,陡得,又被人拉到喧哗的世界,难怪我的耳膜会变得敏感,难不成,也要像倒时差一样,耳膜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
早晨,被车辆的轰鸣声叫醒;一出门全是人,大声地说话,大声地吆喝,这样的情景在英国的街头看到,或许算得上一大奇观,但是在中国的街头,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我并没有诟病什么,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有一种亲切感,什么样的土壤,养育什么样的人群,我们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何必在乎那么多规矩章法。
喧哗与宁静本来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不好,何况一个城市的公民所养成的生活习性。对我个人而言,呆久了宁静,来一段喧哗,使整颗心都热腾起来,未尝不好;若置身于喧哗太长,寻一处宁静的地方,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认真思考,也不失为洗涤心灵的一种方式。
宁静太久,难免沉闷;一直喧哗,容易浮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宁静与喧哗的辩证,或许也适应于此。
彦子
2018年2月26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