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清溪河
文/崔道斌
清溪河,是鄂西北荆山腹地山城保康人民的“母亲河”。原本以为,华夏大地,清溪河独一无二,专属保康。哪知上网一查,名叫清溪河的河流,还有那么多。比如重庆綦江、安徽池州、甘肃甘谷、湖南益阳、贵州绥阳等地,也都有一条名叫清溪河的河流,而且都被当地人民奉为“母亲河”。
河流与人一样,虽同姓同名者众,但个性禀赋却异。山城保康的清溪河,发源于保康县黄堡镇花栎树包的铜磬寺河,沿途收纳黄堡河、土门河、渡汊河顺流而下,穿越县城而过,向北至过渡湾镇开封峪注入南河,而后汇入汉江和长江。
若在高空俯视,清溪河宛如一条硕大无比的神蟒。从河源至河尾,蜿蜒曲折,在莽莽群山之中绵延50余公里,滋润着一河两岸的土地,显得那样清馨、婉约。
山城保康的清溪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盛唐襄阳山水诗人孟浩然曾在《山中逢道士云公》诗中写道:“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荆山子”为道士云公之号,云公就居住在荆山。如依《荆州记》所言:“临沮西北三十里有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这里的溪即指清溪河。
清溪河,据史书记载,又称青溪河。这两个名字,都适合于它的称谓。河水清澈见底,它叫清溪河;河堤及水底下的草,属于青色,所以又称它为青溪河。除“清”和“青”两个近音字区别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解释:你说它是河吧,它又拥有溪的细腻和风情;你说它是溪吧,它却有大河的壮观和韵律。
有关清溪河畔神奇的传说,流传甚广。和氏璧这一稀世珍宝,数千年来,演绎出举世瞩目的故事。诸如“卞和献玉”“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其制为“传国玉玺”,为封建社会皇权、政客所逐鹿等。
小时候,我还听爷爷讲过清溪河的许多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清溪河突发山洪,河里溅起一人多高的巨浪,惊走了山中的鸟群,洪水却迎来了一对远方飞临的白鹤。因航程遥远,白鹤到达清溪河边的一个岩山时,又累又饿,疲惫不堪,晕倒跌落在地。白鹤乃山中珍禽,善良的山民爱鸟如珠,争相喂养,轮番救护,终于让这对白鹤死而复生。白鹤感恩戴德,定居岩洞苦心修炼,终成仙鹤。白鹤成仙之后,它们祷求山神,借来一套银器,有银杯、银筷、银碗和银色茶具,专供周围百姓操办红白喜事所用。当地百姓租用这套银器不用付钱,但必须遵守规矩,不论谁家借用,都必须讲究信用,按时归还。可是,一家财主的儿子结婚,企图将借来的银器占为已有。谁知财主刚刚萌生歹念,银器就一件件不翼而飞。贪婪的财主追到洞内强行索要,结果触怒天神,霎时乌云突变,雷电交加。财主正在发愣之时,一声霹雷,将洞门封住。从此,人们将此岩称为封银岩。
岩洞封门之际,仙鹤飞出洞外,在清溪河上空翱翔,围绕河中心的一个岩石包盘旋翻飞,不忍离去。暴雨仍然不停,河水继续猛涨,人们打着雨伞站在清溪河岸边与仙鹤告别。当仙鹤的身影在远方天际惭惭消失的时候,大家凝视河心的岩石包,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奇迹,即河水涨一寸,岩石包就高一寸,水涨一尺,岩石包就高一尺,不论狂涛巨浪如何凶猛,岩石包一直屹立于清溪河水之上。这个岩石包形似乌龟,后人称之乌龟包。送别的人们触景生情,说乌龟是长寿之物,仙鹤围绕乌龟包缓缓飞行,“呜哇——呜哇——”不停鸣叫,依依不舍,意在祝福勤劳善良的清溪河两岸的人们世世代代健康长寿。
我喜欢在夜阑人静之时,徘徊在清溪河畔。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逃避街头巷尾的喧闹。在这万籁俱寂的氛围下,我凝视着静谧的河水,努力去寻找记忆的碎片。
最深刻的记忆,儿时的清溪河,仅有一座被人们称之为“闪闪桥”的木板桥,桥的西面是农村,东面被称作城里。桥板之间布满缝隙。透过缝隙,可以看到桥下湍急的河流,令人望而生畏。记得有一年涨洪水,河水几乎漫过桥面。过桥时,人们手扶栏杆,逡巡蹑足。
儿时,清溪河河面宽约二十米,两岸杨柳拂岸、鸟语花香,河里水清得可以看见游动的泥鳅与小鱼。春天,河畔是花的海洋,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菜花,蜜蜂、蝴蝶、小鸟在花间自由自在地嬉戏、飞舞。夏日在河里游泳、捡漂亮的鹅卵石是我们的最爱,而在柳树下捉小鱼、抓泥鳅等更是我和伙伴们的拿手好戏。秋天,清溪河两岸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带给人们满心的喜悦和希望。冬日皑皑白雪覆盖在河岸的田野上,银装素裹,分外耀眼,预示着来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春嫩夏绿、秋凉冬寒,四季变幻,溪流永恒。清溪河肥美的草、游曳的鱼、飞翔的鸟、噗嗤噗嗤的水鸭、碧如蓝天的水……,都一一存储在我的大脑,清晰如昨,依然鲜活如初。
令人遗憾和惋惜的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县城磷化工企业的浓烟黑雾,河道中的疯狂采砂,毒害污水的大量排泄,让山城保康的母亲河,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秀丽。
近年来,保康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生至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路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打蓝天碧水保卫战,实施河湖长制管理,开展堤防加固整治、河道清淤。同时在清溪河两岸建设环城路、跨河大桥、人行景观桥、橡皮坝,投入巨资打造早期楚文化公园和生态文化走廊景观带,构建了清溪河“大绿地”系统,守住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
“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治理后的清溪河,逐渐恢复了往日健康的面貌。鱼儿在水底成群结队游来游去,白鹭在水面展翅翻飞嬉戏……放眼望去,只见天明水秀,鸟翔鱼跃,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有人说保康之美在于水,县域境内,座座青山映绿水,条条秀水绕青山,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尤其是纵贯南北的滔滔清溪河水,万顷碧波浩浩荡荡,滋润着荆楚大地,浇灌出璀璨的城市文明与荆楚文化。
溪河溢彩照宏图,飞流吐泉绣山乡。治河、修路、增绿、扩城、聚人、兴业,“清溪河效应”的发散、裂变、聚合,衍生出的“清溪河新型经济带”正蓬勃发展,生机无限。
以花为魂,建设山花走廊。在保康至房县、谷城、南漳、宜昌、神农架五大主要出口路和麻竹、谷竹、保宜、保神四条高速公路两旁,根据地形、地质和土壤特点,遍植特色野花,一条路一个品种,一条路一种特色,打造独具匠心、令人叹服的山花走廊。满山花木成花海,满地花街连花市,满目花人念花经。山上栽花、城中育花、庭院置花、家中养花、拆墙见花、腾地栽花,使县城成为绿意盎然的生态花城。
以水为灵,打造“半城山水半城湖”。从县城三桥至土门十公里的范围内,以水为主体,投资建设若干级橡皮坝,数千块浮雕作品组成“楚文化第一长廊”,与碧绿的河水相映衬,凸显“半城山水半城湖,十里清溪绕城过”山水县城的美妙意境。让清溪河由冷点变成亮点和热点,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彰显山城人文魅力。
以山为韵,建设“天然动植物博物馆”。对城区周边森林资源特别是官山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林木实行有效保护,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以绿为底色,以花为魂魄,以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在城区两面坡,根据地形、气候、土壤特点,尽可能栽植保康的特色物种,使城区两面坡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动植物博物馆”。
以街为径,完善生态城市功能。以城市街道为经线,对城区主次干道内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按照旅游城市的要求,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城市功能建设,体现前瞻性、高起点、大建设。
以路为纬,打造近距离经济圈。依托谷竹、麻竹、保宜、保神高速公路和郑万高铁建设,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环武汉、郑州、西安3小时经济圈,环襄阳、宜昌、神农架、十堰1小时经济圈,环县内各乡镇半小时经济圈。
“一水穿城过,两山相对出”。绿水青山是山城保康的先天优势,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成了看不尽的秀美山川。山城保康已被众多外地游客赞誉为“小而精,秀而特,美而雅”;踞山依水,聚宝纳瑞,精致典雅,生态宜居,已成为今日山城保康的新名片。
保康因山而美,因水而秀。山城保康的清溪河,就像一位刚刚在氤氲清泉之中出浴的少女,散发着清新怡人的甜美与超凡脱俗的魅力,正婷婷袅袅、深情款款地向你走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含笑,绿水欢歌, 欣逢盛世,河湖俱兴,流泉溢彩,泽被万代。我为山城保康的清溪河喝彩,也为祖国各地的母亲河鼓掌。
作者简介:崔道斌,男,汉族,湖北保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