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一个美好的双休日,我们参加了临海市作家协会志愿者走进涌泉镇兰田张村文化礼堂服务活动。
我们从杜桥出发,一路上文友们兴高采烈。有说的,有唱的,有朗诵的。不知不觉大巴车已驶到了涌泉镇,刚好碰到那边集市,车里的欢声笑语引人了窗外诧异和关注的目光。
车子再往前开了大概十几分钟到了涌泉镇泾东村,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们临海一奇——吃橘带皮的岩鱼头蜜橘。此时的岩鱼头黄中透红的蜜橘挂满了枝头,分外喜人。岩鱼头蜜橘堪称橘中皇后。车子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望向窗外。正如苏轼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橘子丰收的季节里,橘农们忙着采摘。他们用缆绳把摘好的橘子慢慢地从山上放下来。正是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获得了丰收的果实回报。因吃橘带皮的吃法,让涌泉蜜橘扬名天下。
离我们到兰田还要半小时差不多的路程,山中的雾气慢慢上来,李鸿主席有点担心,怕雾大起来车子不好开,兰田山海拔680多米高,全部都是盘着山路而上。徐丽娇老师的外婆就在兰田,她说:有一次她自己开车也碰到大雾天气,真的越开越怕,李鸿主席一边观察周围的环境,一边叫师傅慢慢开。这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可不是开玩笑的,总算师傅的技术杠杠的。路边没有拥堵的车流,不见嘈杂的嬉闹声,有的只是一览无遗的绝美风光。不知盘了多少拐弯,车子在兰田小学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李鸿主席跟我们说四五年前,杜桥文学社成立初期,她们曾到此赠书与学生,那时有两位年轻教师守护着十几个学生,现在孩子们都到山下去上学了。
这时天空雾气越来越浓,雾水慢慢飘落下来,冷飕飕的。我们慢慢地往前走不到几百米,石屋静静地伫立在山间,向远道而来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飘渺的云雾滋润着石屋,我和陈珍珍老师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忙着拍照差点落下大部队。
一直往前走,张氏宗祠和张村文化礼堂就坐落在眼前。老书记和年轻的村主任早早地在迎接我们的到来,年轻的村主任激动地告诉我们,我们是市里到张村的第一批人。已有六七十岁的老书记向我们讲述了张村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张村因全村姓张而得名,全村815人在同一个院里出了两名北大和人大的学生,真的是钟灵毓秀。年轻的村主任告诉我们,张氏祠堂是全村村民集资一百多万建成的,他们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只要村民有空都一起来义务劳动,没记一分工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大山的人民以勤劳和朴实的精神守护着一方神圣的土地。
我们从文化礼堂出来,村主任告诉我们。兰田上最美的地方是东林水库,我们顾不上吃午饭马上出发。李鸿主席看雾气越来越大,怕等会儿要下大雨,叫我们加快脚步。浓重的雾气,漂洗着垄垄田间作物,路边有爬满了爬山虎的梦幻小屋,小屋旁还有几棵美丽的格桑花,大家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又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下了美丽的画面。再往前走,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的喊出来。哇!太美了,前面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茶园在雨雾的包围中朦朦胧胧。一棵棵不高也不矮的茶树在雨雾的滋润下散发着沁人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这美景还没欣赏够,那边又发出声声的赞美声。我们又飞快的往前跑,呈现在眼前的是兰田山上美丽的天湖——东林水库。天湖这名是被来兰田游玩后的人有感于她的优美而起的名,其实在当地就是用来灌溉的水库,在天湖的周边整片整片的芦苇和狗尾巴草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芦苇的苇絮就像仙女散花一样从半空中飘落下来。我们忙着合影拍照。抓住这人间的美景。雨里雾里苇絮若隐若现,白雾渐渐升腾弥漫呈现乳白的颜色。雨雾也越飘越大,雾给天湖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台州的香格里拉——兰田,真是人间仙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