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斐迪南·远耶尔(Conrad Ferdinand Meyer,1825-1896),用德语写作的瑞士诗人和小说家。在近代瑞士文学史上,他占有重要的地位迈耶尔出生在苏黎世的贵族家庭里,父亲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历史学家和法学家。迈耶尔年轻时学过法律,后来转而研究历史和语言学,一度也想成为画家。由于长期生活在与社会脱离的保守环境里,无所事事,耽于幻想,精神抑郁成疾,所以,二十七岁时就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迁居洛桑,在一位历史学家鼓励下翻译法国历史著作并得到出版的机会,开始有了生活的自信心。一八五七至一八五八年,他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旅行,方面对拿破仑第三治下纸醉金迷的巴黎资产阶级社会感到深深的厌恶;另一方面对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代表的古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下定了作一个诗人的决心。回国后即从事法国文学的介绍工作,并开始发表诗歌。但直到一八七一年长篇叙事诗《胡腾的末日》问世,迈耶尔的创作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后他却转而致力于写历史小说,以近二十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长篇杰作《郁尔格·耶纳奇》(1876)和十余个中短篇,在历史小说这一体裁范围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郁尔格耶纳奇》是迈耶尔的主要代表作。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初的瑞士:格劳宾登州由于地处阿尔卑斯山的战略要冲,长期以来一直是法兰西、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强邻觊觎与争夺的对象,因此战事连年不断,人民群众生活在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新教领袖郁尔格耶纳奇先投靠法军统帅罗含,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勇敢,赢得了这位同样信奉新教的“善良的公”的信任,借他的军事力量赶走了占领格劳宾登的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罗含公爵本已答应给予格劳宾登以独立;但法国国王在以大主教黎希留为首的旧教势力操纵下,却决意让自己的军队赖在格劳宾登。耶纳奇发现这一情势后,便转而勾结西班牙,并在国内进行一系列密谋策划,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武力胁迫自己的恩人罗合公爵签署了撤出格劳宾登的协议。事后,尽管法国宫廷下达了撕毁协议的密诏,而且实际上也有隙可乘,罗含仍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宁肯自己卸职罢官,也不愿使他所热爱的瑞士人民蒙受战祸。随后耶纳奇再以重新与法兰西结盟相威胁,同时自己又放弃新教信仰而饭依天主教以取悦于西班牙国王,从而换得了西班牙对格劳宾登的独立的承认。凭借这种出尔反尔的诡诈手段,耶纳奇终于为民族争得了解放,为祖国争得了统但与此同时,他本人却堕落为背信弃义的“犹大”,刚愎残暴的“尼罗”,为民众所疏远,最后受到“正义”的惩罚,死于仇人的刀斧之下。通过这个历史故事迈耶尔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表示了自己的怀疑与失望,对以阴谋诡计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以及拿破仑第三之流的暴力政治家进行了讽喻并探讨强权与公理、政治与道德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除去《郁尔格·耶纳奇》,迈耶尔最优秀的历史小说要数《圣者》(1880)。它通过英王亨利二世与其宠信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白凯特之间的恩怨与矛盾深刻反映了英国中古历史上激烈的政教之争。其他中短篇如写十六世纪法国新旧教斗争的《护身符)(1873),作为《郁尔格耶纳奇》续篇问世的《祭坛枪声》(1877),批判天主教禁欲主义的《普劳图斯在修女院中》(1881),揭露教会对人进行精神摧残的《一个少年的苦难)(1883),以及反映意大利民族解放作为诗人,迈耶尔也卓有建树。
叙事诗《胡腾的末日》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名篇。它取材于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中的一段史实。流亡在苏黎世湖中一个小岛上的德国骑士起义领袖胡腾,在临死前的孤独中,断断续续地回顾着自己动荡不定和叱咤风云的一生,内心充满痛苦与矛盾。迈耶尔对这个人物及其环境都非常熟悉,本人也极为关心德国的统一事业,因此能把胡腾的形象与思想情感刻画得淋滴尽致,真切感人。
此外,迈耶尔还写了大量抒情诗在一八四八年后趋于沉寂的德语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歌颂无私爱情的《罗马喷泉》象征幸福伴侣的《双帆》,以及反映作者早年爱情生活的《林中小径》等,都是人所称道的佳作八七年底,迈耶尔不幸染上重病,精力日趋衰落。一八九二年他的神经衰弱症又复发,自此即郁郁终日,与世隔绝,直至逝世
迈耶尔生活在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后欧洲普遍弥漫着悲观情绪的时期特别是他的创作旺盛之年(1870-1890),已是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前夜。对于政治现实的厌恶与失望,既是他放弃法学而从事文学,放弃现实题材而写历史题材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品的基调一般都较低沉,结局大多为悲剧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受当时流行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影响迈耶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人民群众的作用遭到忽视。尽管这样,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却始终表现了对民族解放与统一运动的关注与支持,对以教会为支柱的封建黑暗势力的批判,对不同等级中的被压迫者的同情;这说明他坚持了人道主义的传统,总的倾向是进步的。
在艺术上,迈耶尔以法国小说家梅里美为师法,并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米凯朗琪罗的雕塑杰作的影响。因此他的历史小说构思巧妙,场面宏伟壮观,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语言凝炼优美;凯勒曾以金丝银线织造的“锦缎”比喻迈耶尔艺术技巧之精湛。至于他的诗歌,特别是抒情诗,也具有情感含蓄形象鲜明,富于象征意味等特点颇受后辈诗人如布莱希特等的重视,更有人奉他为德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但在另一方面,迈耶尔有时过分地追求题材的庄严和形式的完美,结果便不免失之虚假与雕琢;在他的小说《女法官》(1885)、《僧侣的婚事》(1884)以及很大一部分诗作中,这个缺点尤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