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庭
马路边,一个老大爷正在体息,突有一个小青年路过,离得老远就对老人吆喝起来:“喂!老头子!到县城还有多远?”老人看了看他,挥了挥手中的拐杖:“还有三拐杖!”小青年听了说:“不对呀!应该论里。”老人也就应声说道:“论理?论理你应该先喊一声老大爷!去吧!还有三里地。”
细品老大爷的话,的确说得幽默说得在理。即,人际交往时,说话者的确应该懂得“论理”:说恰如其份的、有礼貌的话,如果开口即粗话,没大没小的,张牙舞爪的,“论理”也的确该挨拐杖!
于是想起了两种缺少教养的人。
一是穿着时髦却满口脏话的小青年,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开口却必出洋相。比如有一天,有个这样的小青年去见未来的老岳母,老人见他穿着讲究且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正要高兴,却不料他把礼物一放,开口就来了一句:“妈的,天儿好热,热的老子一身汗!”听听,在老人面前,开口就称“老子”,开口就是“他妈的”,像话吗?
二是虽无恶意,却说得很不得体的人。正如一个故事说的,某中学生正在吃力地拉车上坡,一老人前来帮助,他挺感动,就赶紧说了一句:“谢谢老大爷。”不料车上坡后,他却说了一句:“大叔,谢谢您了!”老大爷发现不对,问道:“刚才喊我‘老大爷’,一眨眼又成了‘大叔’,这不降辈了吗?”更不料他又来了一句:“这有什么,咱哥们儿就这样!”转眼间硬是把老大爷又降了一辈。
是的,开口就称兄道弟乃是一种“江湖习气”,乱说乱用肯定不对,开口就是骂人的粗话,那就更加面目可憎。比如,见了爷爷也称兄道弟的,还“老子如何如何”的,合适吗?
于是想起了一件真事。有一次,两个小青年刚上了公交车,就开始海侃神吹,一个开口就是“他妈的”,另一个开口就是“狗日的”,我数了数,车刚开出三站路,他们就说了二十七个“他妈的”,三十一个“狗日的”。明明满车的人都对他们侧目而视了,连连摇头了,都觉得“吃了个苍蝇”似的直恶心了,他俩竟全然不知,就这么把自己的“丑陋”,得意洋洋意地、活活地“展览”了一路。
于是进而想起一句大白话:“人眼是秤”,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完全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说话方式”和“表达习惯”,推知他的人品与修养的,既然如此,让天下人个个都说文明礼貌的话,让大家放眼看去全是美景,岂不大妙?
老人问他们姓什么?第一个回答:“姓常,就是上当的当的上半边再加上吊的吊字。”第二个回答:姓屈,就是尸再加出殡的出。第三个回答同姓。赵,就是消灭的消的半边再加上逃走的走。
怎么能他好妈的呢,他奶奶的。
文/张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