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原麦客
每当听到,有人说什么人“一根筋”或者“一条道走到黑”,是说这个人不会变通,思想单纯,头脑里选项太少,做事不能恰到好处。
其实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这样。交朋友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一面之交,就能给对方贴上一个非好即坏的标签。自己认可的朋友,愿意为对方两肋插刀;不认可的朋友,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总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非黑即白。这恰恰说明,我们经历的事情太少,自己大脑里解决问题的模型太少,不够成熟,遇到问题时,常常使用“反射思维”,对一件事情做出并不客观的决断。
如果要我列举一位最佩服的女性,Facebook的现任COO(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首当其中。首先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界女强人,Facebook成败的关键性人物。同时她又是一个很活跃的作家。她出过两部书,一本是《向前一步》,一本就是根据个人的真实经历写成的《B选项》。
桑德伯格的丈夫意外去世,留给她一个7岁的女儿和10岁的儿子。如何让自己和两个孩子接受现状,与她一起度过那段痛苦的日子,便成了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由于桑德伯格和丈夫感情一直很好,所以丈夫的离去,让她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完全崩溃的状态。
有一天,当她安静下来,能理性思考问题,她告诉她的兄弟:“A选项已经没有了。咱们必须得上这个该死的B选项,她的第二本畅销书由此得名。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并不按照已有的路径前行,它会在某一个点上,发生一些小小的意外,让我们措手不及,超出原来的掌控。桑德伯格之所以最终接受B选项,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她怀疑过、她恐惧过,她痛苦过,她纠结过,在灰度认知中权衡利弊,最终作出决定,从痛苦中勇敢的走出来。
在写作中,我也遇到相同的问题。持续写作刚满一年的时候,对写作可以变现,写作可以改变生存现状,写作可以制造更大的影响产生深深的怀疑。甚至觉得,笑来老师的专栏,都是给在每一位渴望成长的人,上了一碗毫无价值、毫无营养的鸡汤。
就好像通过写作变现、改变生活,只能发生在一些极少数人身上,并非适应所有的人。付出未必会得到回报。瞬间各种焦虑,各种惶恐,各种被骗,让我对持续写作完全失去信心。有个声音在大脑里回荡,“能写则写,不能写就停止吧”。
有一天,当我一篇篇浏览一年来写过的文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刚开始的时候,也只能写几百字。不但有大量的错别字,而且很多章节并不通顺,上下的意思也不连贯,我甚至怀疑,“那是我写的吗?”
随着不断的翻阅,篇幅明显增长,内容明显丰满,无论是留言、粉丝的增加、或者浏览量都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增加。原来,我只把目光停留在期望值和结果上,而忽视了时间的变量。我一直在变好,那种微乎其微的变化,也只有在前后的对比中,才能真切的看到。
最后,我决定还是写吧。看看那些精英阶层,或者最终超越自我的人,哪一个不是把一件事情,干了好多年,甚至一生。他们都是通过时间的积累,通过自我的迭代,通过刻意的练习,不断的试错,最终突破生命的天花板。
早在订阅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从中明白了人大抵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and you're OK.
I'm OK,and you're not OK.
I'm OK,and you're OK.
按照心理学解释,幼小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攻击欲。“我不好”,你一定也“不好”,我一发怒,世界就会毁灭;我承认,“我不好”,“你好”,大都是自卑在作怪;而当感觉到“我好”,“你不好”时,只因为与生俱来的自恋和自大。而当真正觉得,“我好”,我也希望“你好”的时候,是一种成熟睿智的表现。
大部分人都活在第一、第二、第三种状态,永远无法进入四种状态。笑来老师说他也是四十岁以后明白了这个问题,并进入第四种状态。这不仅需要认知上的升级,更需要摆脱经济压力后,提升自己的高度,有了一定的格局后,才能进入第四种状态。
以前“见不得别人的好”,到后来“谁都挺好的”。既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智识上的升级。从“非黑即白”到“灰度认知”。因为你你能明显感觉,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见不得别人的好”只是一味的盯着别人身上的缺点,到后来“谁都挺好的”,是因为智识上的成熟,增加了评判人的标准和选项。
既接受这个人的缺点,同时也看到这个人的优点。就像笑来老师说的,别人身上的缺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就让它存在。我们只学习别人身上自身不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在既包容好,又包容坏的空间,你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延伸。
可能我们大都听过这么两句话:“填饱你肚子的一定不是最后一个馒头”,“压沉船的也不会是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符合逻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我们不得不用概率的方法,给出一个粗略的估值。
《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段剧情。伊丽莎白问达西先生是什么时候爱上她。达西先生的回答说:“我不知道是在哪一个时刻,哪一个地点,或者是你的哪一个形象、或因为你哪一句话让我爱上你。那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前。在我意识到爱上你之前,我就已经爱上你了。”
点滴见真情,在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相处中,在相互的交流中,一个人的气质和内涵才能一点点释放出来。爱人的感觉与日俱增,所以爱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见钟情式接受。
古代的铜钱,都做成外圆内方,寓意:思圆行方。意思是变通和规矩,也可以理解为思维是圆的,行动是方的。
真实世界的许多事情,从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非黑即白,而是灰度认知下的黑白决策。就像一架起起落落的飞机,足够的灰度认知才能缓冲反射思维带来的局限,平稳升降才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