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公司一开始对这张完全原声的民歌专辑非常不满,大部分斯普林斯廷的歌迷最初也十分不解。但是,这张专辑由于其出色的水准而渐渐得到了歌迷们的认同,推出一年之后终于卖出了一百万张,成为斯普林斯廷的又一张白金唱片。紧接着,在兰道的帮助下,斯普林斯廷又和他的“E街乐队”进棚录制了一张非常摇滚的专辑,名叫《生在美国》( Born in the usa)。从这张专辑里竟然诞生了七首排行榜前十名的热门单曲,销量超过了一千万张,斯普林斯廷终于成了全美第一号摇滚歌星。有趣的是,斯普林斯廷原本想用这首充满反战意识的标题歌曲告诉政客们:美国属于所有的美国人,不光是政治家和资本家。可1984年正好在美国举办了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美国人把这首歌当作爱国歌曲四处传唱,连斯普林斯廷最恨的保守派总统里根也拿这首歌来助选,使得斯普林斯廷不得不在演唱会上发表声明,把里根骂了一顿。
这期间斯普林斯廷还积极参加了许多为穷人和第三世界国家募捐的慈善义演,如援非义演和国际大赦组织举办的全球巡回义演。可他在下一张唱片中却一反常态,开始唱起反映个人感情生活的歌曲来。直到1995年,斯普林斯廷又出版了一张风格与《内布拉斯加》类似的唱片,名叫《汤姆·乔德的鬼魂》( The Ghost of Tom Joad)。这张以《愤怒的葡萄》男主角的名字命名的专辑再次把视线转向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和边缘人,斯普林斯廷重新唱起了格思里式的原声民歌。
在1988年的迪伦入主摇滚名人堂的晚会上,斯普林斯廷应邀担任了介绍人。虽然他是搞摇滚乐起家的,但是却最终成为迪伦最名副其实的接班人。
除了斯普林斯廷以外,美国民歌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这十年里就没有多少好说的了,在这个被称为“自我的一代”的十年里,美国流行过迪斯科、朋克乐、新浪潮、合成器摇滚乐、重金属、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风格一个比一个火爆,内容也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离得越来越远。但是,有一个人值得提一下,他就是民歌手保罗·西蒙。前面提到,在离开加芬克尔之后,西蒙开始了单飞生涯,但却远远不如以前成功。那段时间西蒙十分消沉,整天在家带孩子,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演唱生涯已经走到头了。1984年夏天的某一天,一个朋友塞给他一盘盗版磁带,他正好要出门,就顺手把磁带塞进了汽车音响里。谁知,喇叭里传出的音乐却立刻把他镇住了里面欢快的非洲节奏和独特的手风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极具异国情调。西蒙马上向朋友打听这盘磁带的来历,却被告知它来自南非。听了这个消息,西蒙叹到:“真不幸,为什么不是来自津巴布韦或者尼日利亚啊!那样就容易多了。”
原来,这盘盗版磁带名叫《高筒靴:手风琴摇摆乐热门歌曲第二集》( Gumboots: Accordion Jive Hits,voI.)。这是一种南非工人非常喜爱的当地黑人民间音乐,之所以叫“高筒靴”,就是因为工人们干活时最爱穿这种靴子。西蒙原来就一直对黑人音乐中的节奏十分敏感,早在六十年代末期他就尝试过把南美民歌和雷击乐用在自己的音乐中,所以这盘磁带西蒙一听就喜欢上了。就像当初斯普林斯廷的摇滚乐拯救了兰道一样,西蒙内心中潜伏已久的热情又被点燃了,他开始到处寻找类似的磁带,并动了去南非采风的念头。可是,众所周知,当时的南非政府一直奉行种族歧视政策,受到了全世界正义人们的一致反对。1980年联合国通过了制裁南非的决议,宣布中止和南非政府的任何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目的就是要孤立南非白人政府,逼其改变政策。摇滚乐自然也在禁令的管辖范围内。
这期间埃尔顿·约翰、罗德·斯图尔特( Rod steward)和“芝加哥”乐队等艺人不顾禁令,去南非举行商业演出,引起了公愤。但是,西蒙觉得自己不是去那里演出,而是去推广南非的黑人音乐,便依然决定去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找到了在那盘磁带里唱歌的乐队,请他们来录音棚随便地演奏,自己就在一旁边听边构思,终于完成了几首新歌,如《无菌室中的孩子》( Boy in the Bubble)、《雅园》( Graceland)和《高筒靴》( Gumboots),并和这批乐手花了几天时间在约翰内斯堡录制了这几首新歌的伴奏。之后他又辗转世界各地,分别在伦敦、洛杉矶和纽约录制了一些新的歌曲,并请一些南非的流亡艺人和美国的棚虫在这些原始录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加工,历时近一年半,终于在1986年5月出版了一张出色的专辑,名字就叫《雅园》,他想用这首以“猫王”的居住地命名的歌曲向给了他很大影响的“猫王”致敬,同时也暗示,来自南非的黑人音乐就像当初的“猫王”一样,给了他新的灵感。
除了上述的几首歌曲外,西蒙还和他以前就认识的一支南非乐队“雷迪史密斯来的黑斧”( Ladysmith Black Mambazo)合作,录制了三首经典歌曲:《她鞋底上的钻石》( Diamonds on theSoles of her shoes)、《在非洲的天空下》( Under African Skies)和《无家可归》( Homeless)。这支南非乐队以他们精湛的和声和配合默契的舞台表演而在南非享有很高的声誉,乐队的领头人名叫约瑟夫·沙巴拉拉( Joseph Shabalala),1942年生于南非的一个小镇雷迪史密斯。乐队中的成员大多数是他的亲戚,成名后大家仍然散居在南非各地,许多人都没有电话。一次沙巴拉拉想要召集大家去为一个荷兰电视台录像,居然动用了当地广播电台为他发布寻人启事,要各地的乐队成员们来自己家里集合!因为参与了西蒙这张专辑的录音,“黑斧”乐队在西方音乐界出了大名,可沙巴拉拉却一直不愿意到处去巡演挣钱,他说:“我的血液需要音乐的滋润。对我来说,坐在家里唱唱歌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