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Tangji4389 贼六
直入主题,在我看过的印象深刻的电影中,有三部电影反映出“青春与时代”,它们分别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其中,我觉得最好看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PS:牯:gu第三声,音同古。)
用一句话描述三部电影给我的感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偏重于一段沉痛的历史,《阳光灿烂的日子》把一场关于青春的梦拍了出来而且美得不行,对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反正是这部电影让我想到“青春与时代”的。事实上,三部电影给人的感受都是很难用语言与文字表达的,否则电影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感受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还是要自己去看才好。
很显然,三部电影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名字起得最LOW的,单看名字的话,你很难有看这部电影的欲望。一个好名字很重要,特别重要,如果是为了传播或者流量的目的的话,名字显得更加重要,看看每日的新闻,看看每天网络上推送的内容,你大概会理解一个名字的重要性。当然,让你去看注重标题的东西,实际上是对名字这个词的侮辱,名字可不是标题能代表的,特别是当下标题横行的网络环境,太让人绝望了。我们说网络是一个优秀便捷的工具,用得好的话,网络完全可以被视为神器仙物,但也不得不吐槽,不管网络这个工具我用得好与不好,我都不想看到这么多令人恶心的东西。
对于“牯岭街少年少人事件”这个名字,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欣赏一部优秀的作品之后,你发现它只有一个极其平常的名字,这时候,你对这部作品反而会更加崇拜与喜爱。完全是武侠小说中“侠”的境界,太高级了。
当然,这都不重要,一部电影还是要靠内容说话。同样的,作为观者,尊严与骄傲也来源于对内容对真实的正视,否则,真的没意思。
《阳光灿烂的日子》可太好看了。感染力这个东西很奇妙,它让你看到的不是狭隘的东西,是人人共通的东西,是与善恶无关的东西,可以说更加贴近于情感,姜文把马小军心目中的木兰拍了出来,所以米兰是美的。
换句话说,一个颜值高的女孩子只是一个颜值高的女孩子而已,哪里称得上美呢,这里的美的灵魂在于马小军,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相信这种美是马小军的幻想的美,它既是真实的,又是不真实的,可知的世界与不可知的世界,认知的可能性。
回想得越多,越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是改编自《动物凶猛》,分明是《动物凶猛》的电影版,只是所有的回忆与幻想灵动起来变成画面与声音而已,第一次觉得一部电影与一本小说如此契合或者说神似。
总的来讲,一个男孩关于青春与懵懂的爱情的自白。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别的不说,单画面而言,就注定这不是一部中国电影。对于性的理解,完全不是一个频道上的事情儿,没法聊。在性与性感这种事情上,完全就是空白嘛(只是错觉,世界很大,历史很长,很多东西要自己去发现)。
因此,难以避免地,这部电影留给文字讨论的空间只剩下童年、纳粹与人性了。可事实上,感受这个东西最难以琢磨,往往是点点滴滴的东西反而留得最深最远,难以言明的东西给人的影响最大。电影这个东西,尺度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有了尺度这个东西后,才让人觉着好笑,不是说个人没有想法了,而是不得不让人怀疑行业被玩坏了。
上面都是扯淡,我太自我了。
有时候,你不得不想一个问题,真正的好电影有几部呢?你一辈子能看到的好电影有几部呢?
所以,真的有一部好电影的话,还是值得花费百十分钟去认真看看的。同样的,镜像来看,对于垃圾电影,要放弃,毫不留恋地。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最喜欢它,肯定不是没有理由的。
影片时间够长,将近四个小时,不过,看起来不觉得长,意犹未尽。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外国电影,虽说电影是与人相关的,可人与人还是不太一样的,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很多东西会有隔阂,不会像中国人拍的中国电影让你感受更深刻,你懂得。
《阳光灿烂的日子》很美很好看,可比较是一件破坏气氛的事情,你不得不把自己逼到一个最极端的角落,假使你处于生命最后阶段,只有看一部电影的机会,二选一,你会选那一部?我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我喜欢这样考虑问题,我讨厌竞争,害怕比赛,每个人努力做好自己不好吗?
这是一个悲剧,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悲剧,小四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时候,不管大事小事,在心底留下的东西往往不是利弊的权衡,而是作为活着的人的感慨与反思,很多时候不是简简单单的痛苦与快乐,而是一股深深的悲哀与茫然,对意义缺乏的手足无措,甚至想来可笑。脑海中想着生命是一条不定形的缓慢的轨迹,对于过去,记忆可能出错,不过,真实的永远是真实的,能给现在留下的,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东西。同样的,继续想到现在对于未来的意义。可以说,所有的反思都是为了现在与未来。
关于电影的风格,我觉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个切片式的电影。整体来看,切片是一个小小的部分,不过它却拥有反映整体的能力,一件小事可以透漏出人的性格甚至社会的环境,一个家庭的蓝本可以展示整个时代的面貌,这是切片的独特视角与魅力。具体来看,切片是没头没尾的,你需要把它整体研究透彻了才能把握住切片的特色,也就是说,组成切片的元素是相对复杂的,不过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的情节如此,没有一个“从前,在那遥远的地方……”式的开局,不过,看完后你会觉得这种处理是有张力的,是可以接受的,是有个性的,总的来说,是好的。
这部电影的剧情设计太让人感慨了,给我的感受是平淡的悲剧,平和克制甚至带有温暖色彩的画面下,这个家庭一点点走向悲哀。生活困苦不是悲哀,由满怀希望转变为失望甚至绝望才是悲哀。
之所以说是平淡的悲剧,是因为让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同样是一个蓝本反映一个时代的作品(可能不太合适,显然《活着》更贴近),《活着》的悲剧就不那么平淡了,它是实实在在的惨。两者在表达上很相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平和温情的,《活着》是冷静克制的。
小四与周围人的生活细节逐步展示,友情、矛盾、爱情等喜怒哀乐全部在让人感慨的灰暗时代背景下变得不太一样,太多无奈,太多让人想要痛骂的地方。小四也好,父亲也好,情节的设定都有非常多值得讨论的东西,更不要提影片中其他的种种细节了。这部电影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非常多的人生在里面,每个人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各有特色。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太高明了,从细微处见真知不过如此,一个男孩的杀人事件始末给你看清那个时代看透人生的感觉,除了赞叹这是一部牛逼的电影并且向别人推荐,你还能说什么。
有人说,这是他们看过最好看的华语电影,虽然我看电影不是很多,但我觉得自己倒是挺理解他们的。